第A4版:科技新闻

水稻强身健体 粮农节本增效

  本报讯(记者 俞廷尚)“丰收了,丰收了,今年我们合作社比去年多收了9万公斤粮食。谢谢你啊!傅站长。”这是记者前些天在建德市粮油站采访站长傅跃进时碰到的一幕。上门来向傅跃进表示谢意的,是建德市刘家粮油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邵新成。他告诉记者,今年他们合作社晚稻平均亩产比去年增加了75公斤,全靠市粮油站推广的水稻强化栽培技术。“每亩增收75公斤,这只是强化栽培技术在粮食产量上的体现,如果算上节本增效,这项技术至少使每亩田提高200块钱左右的收入。”邵新成说。在当地粮油专家的帮助下,刘家粮油专业合作社的水稻强化栽培技术应用面积已有1200亩。
  据傅跃进介绍,水稻强化栽培中的单本稀植技术和幼苗浅插早栽技术,使水稻植株分蘖能力增强:“强化栽培采用栽插秧龄12天左右的二叶一芯小苗。秧苗移栽早,分蘖发生就早,节位也低,所以早期分蘖就多,从而穗大粒多。”邵新成告诉记者:“今年晚稻平均亩产达到550公斤,比常规栽培提高了75公斤,增幅达到13%左右,仅此一项每亩增收75元。”
  从生产实践来看,单季稻实行强化栽培,节本增效也非常明显。今年,刘家粮油专业合作社对单季稻采取旱育秧短秧龄移栽的办法,每亩大田用种0.4公斤,比传统水育秧长秧龄移栽节约种子0.25公斤左右,光种子款一项,合作社就节省了17000多元。“由于育秧、插秧的方式发生了变化,这两方面的用工成本每亩田就能节省120元左右。”邵新成告诉记者
  另外,由于强化栽培改变了长时间深水层灌溉的习惯,大大节约了灌溉用水。在采用常规栽培时,刘家自然村每年光用于抽水灌溉的电费就达8000多元,现在只要2000元左右,成本大大降低。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