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陈卫梁
从70年代末的小型拖拉机到现在的联合收割机;从人工8小时插1亩秧到如今机械插秧一天30多亩;从昔日一身泥土到现在穿着西装开农机——30年来,我省农业机械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余姚市马渚镇马渚村农机手徐岳山从22岁就开始操作手扶拖拉机,至今“驾龄”已有30年了,他见证了我省农机产业30年改革发展的历程。
徐岳山告诉记者,他与“铁牛”结缘纯属偶然。1978年,正值大面积推广双季稻,“双夏”季节,人力、畜力十分紧张,客观上要求推进农田机械化作业。那一年,刚刚20出头的徐岳山幸运地成为一名农机手,开着小型手扶拖拉机忙碌在田头。手扶拖拉机轻巧灵活,可一次性达到翻耕、碎土、平田等效果,每当下田作业,他都会受到农户高规格的礼遇。但是,“那时人要站在拖拉机的后面跟着跑,耕完地不仅人非常累,还沾一身泥土。”
到了1985年,徐岳山的小型拖拉机换成了“奔野304”中型拖拉机,操作方式简便了,耕地效率也更高了。“中型拖拉机有驾驶室,底部有挡板,身上就不会沾泥巴了;马力从30匹增加到了50匹,开起来比以前省力多了。”
1989年,徐岳山购买了一台湖州130收割机,实现了自己拥有“铁牛”的梦想。购买这台收割机,他自己出了2万多元,政府补贴了一部分。此后一到农忙季节,他便开着收割机为农户有偿收割粮食,不仅降低了劳动强度,生活也比以前大大改善。
农机事业发展快得令人惊奇,土地集约经营为机械化作业带来了新的契机。1995年,徐岳山的“铁牛”又多了一样新式“武器”——机械插秧机。“机插效率高多了,8个小时能够插30多亩秧,而人工只有1亩好插。”又过了两年,他购买了一台“洋马”牌联合收割机,真正实现了穿着西装开农机。“这种机械最大的好处,就是割稻和脱粒都能够一次性完成。”
2005年6月,徐岳山带着自家的“铁牛”加入了余姚市金马农机合作社。他说,现在的“铁牛”真了不得,不是“洋马”,就是“久保田”,跟过去相比可以说是“鸟枪换了大炮”,无论收割、翻耕还是插种,只要动动操作杆,这些活全由“铁牛”包了,既高效便捷又轻松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