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4版:应对调整策略加强管理

猪价回升要等一年

专家提出应对措施

  本报记者 陈小平
  今年二季度以来,生猪价格逐月回落,尤其是刚刚过去的9月,猪价几乎是直线下跌。据省畜牧兽医局监测显示,从9月1日至9月29日,我省活猪平均价格从每公斤14.64元快速下跌至12.47元,不到一个月时间跌幅达到14.8%。专家判断,目前我省生猪养殖总体上处于保本状态,后市仍不容乐观,猪价止跌回升,可能要等到明年9月之后。
现状猪价下跌不可避免
  统计显示,今年3季度,我省生猪存栏1272.96万头,累计出栏肉猪1526.43万头,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1.29%和15.37%,其中能繁母猪存栏140.56万头,比去年同期增长28.08%,环比增长10.83%。全省猪肉产量99.8万吨,同比增长14.08%。自今年二季度以来,生猪价格逐月回落,特别是进入3季度后,出现了新一轮的快跌行情。9月29日,我省活猪平均价格为12.47元,比今年最高点每公斤18.23元下跌了31.6%。去年5月以来,我省活猪价格走势如后图所示。
  猪价不断走低,而饲料、用工等养殖成本却在不断上涨,养殖户的养殖利润大幅缩小。据建德、萧山、海盐等地调查,9月份自繁自养户100公斤生猪平均成本为1100元,肉猪饲养户平均成本约每头1300元,也就是说,若饲料及用工成本短期内保持不变,自繁自养户生猪价格在每公斤11元附近为盈亏平衡点,而肉猪饲养户保本猪价在12.5-13.0元/公斤。
  对于生猪价格的回落,有关专家认为,这是国家各项扶持政策有效落实、生猪出栏明显增加后,受市场规律调控的必然结果。主要原因可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省内生猪产量增加。今年以来,我省生猪存栏、出栏增速明显加快,特别是能繁母猪到三季度末存栏达到140.56万头,超过了119.40万头的历史最高记录。省内生猪供应量的大幅增加,是导致生猪价格下降的主要原因。二是周边省份生猪价格下跌带动。在我省生猪生产增长的同时,全国的生猪饲养量也大幅增长,目前我省周边的福建、河南、山东等地的生猪价格已跌到每公斤12元以下,价格的落差,导致近期我省从外省调入商品猪数量增加,带动了我省生猪价格的下跌。三是散养户追涨杀跌加剧了价格波动。去年,我省年出栏100头生猪以下的饲养场(户)出栏数占到全省总出栏数的50%左右,当猪价上涨时,这些散户惜售,加速价格上涨;而当猪价快速下跌时,这些散户又将未达到出栏体重的肉猪集中上市,造成价格进一步下跌。最典型的当属今年9月中下旬后,一些地方的散养户出现恐慌性抛售,本地猪竞相压价,萧山等地甚至出现了本地猪价格低于外省调入猪价格的现象。
预测猪价回升得等一年
  对于下一个阶段的生猪价格走势,专家认为,主要取决于生猪供给与需求平衡情况。从目前生猪和能繁母猪出栏趋势看,年内生猪供需基本平衡,养猪总体处于保本状态,其中自繁自育的规模养殖场还将有微利,但绝大多数非自繁自育的小规模养殖场户,将继续处于亏损状态。预计到春节前后,随着生猪出栏增加,生猪价格将进一步下跌,并有可能跌破每公斤12元,养猪业将总体进入亏损期。
  据省养猪协会多家主要成员单位预测,生猪价格春节前估计维持在每公斤11-12元,中间可能会受节日消费增加等因素影响,有小幅反弹;明年3月份以后,随着出栏进一步增加,猪价可能会进一步下跌到每公斤10元以下。
  而猪价回升,可能要等到明年9月甚至年底。
应对调整策略加强管理
  针对当前生猪产销形势和价格波动状况,专家建议广大养殖户和各级管理部门,应及时调整养殖策略,加强管理。可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适时淘汰母猪,改良品种。今年以来,由于生猪价格处于高位,加上政策性补贴,导致能繁母猪增加过快,品种良莠不齐。随着猪价下跌,养殖户可趁机逐步淘汰低产母猪,改良生猪品种。
  理顺产销机制,发展合作经济。我省生猪生产与屠宰加工分属不同的行业主体,导致生猪产业链体系不能有效发挥“降低价格、增加消费、促进生产”的市场调节作用。建议参照国外模式,鼓励规模养殖场户和专业合作社兴办屠宰企业,积极引导集生猪养殖、加工和经营于一体的合作经济发展,提升市场预警能力。
  建立健全生猪生产能力保障与风险救助机制。生猪生产是畜牧业中波动较大的产业,一般3-4年一个周期。建议各地在充分发挥市场调节机制的同时,建立起生猪生产长效保障机制,根据生猪价格的变动情况,适时启动能繁母猪补贴政策,保证全省能繁母猪数量和生猪生产能力的稳定。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