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三鹿奶粉事件引起全社会对原料奶生产环节的高度关注,眼下正值秋防关键时期,本报特约请省畜牧兽医局有关专家介绍奶牛“两病”的有关防控措施,供广大奶牛养殖户借鉴。
奶牛布鲁氏菌病、结核病(以下简称奶牛“两病”)分别是由布鲁氏菌和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严重危害畜牧业持续发展和人民身体健康。防治奶牛“两病”,应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及时监测发现淘汰病畜、阳性畜,切断传播途径,实行隔离、消毒等相结合的综合性防治。具体措施如下:
一、定期开展疫病检测。每年至少开展二次检测,有病牛存在的群体,应每2-3个月检测一次。
二、实施隔离饲养管理。可疑病牛、外地调入的奶牛,必须在隔离舍或分区隔离观察45天以上,且经“两病”检测阴性,方可进场饲养。
三、及时扑杀无害化处理病牛和阳性牛。及时扑杀无害化处理“两病”病牛或检测阳性牛,布鲁氏菌病病牛及检测阳性牛的胎儿、胎衣、排泄物均需深埋等无害化处理,防止人畜感染发病。
四、加强环境卫生消毒。奶牛场及牛舍出入口处,应设置消毒池,内置3-5%来苏尔溶液或20%石灰乳等有效消毒剂,每10天更换一次;牛舍内的一切用具每半个月消毒一次;分娩处(室)在临产牛生产前及分娩后各进行一次大消毒;牛场每年进行2-4次大消毒。
检出疫情后,对病牛、阳性牛、可疑牛的牛床及其食槽等每天进行一次消毒,饲养工具使用后及时消毒,排泄物应单独收集进行无害化处理;对整个牛舍、饲养工具每天进行一次消毒,直至病牛、阳性牛、可疑牛无害化处理完毕;对运动场地彻底清污并每天彻底消毒一次,连续消毒3-5天。
奶牛场的金属设施、设备可采取火焰、熏蒸等方式消毒;饲槽、饲养用具、牛栏、天棚、舍内地面、墙壁、粪尿沟、分娩室等,用2%烧碱、5%来苏儿或氯制剂等有效消毒药消毒;运动场地清扫后可用20%石灰乳消毒;奶牛吃剩的饲料、牛舍垫料采取深埋发酵处理;粪便采取堆积密封发酵或深埋处理。
五、定期开展从业人员健康检查。
饲养场工作人员(包括兽医、饲养员、挤奶工、修蹄工等)应每年开展一次身体健康检查,发现患有结核病或布鲁氏菌病,以及布鲁氏菌感染的,要及时调离工作岗位,隔离治疗。工作人员的工作服、用具要保持清洁,不得带出场。
六、通过隔离饲养,培养健康犊牛群。设立犊牛培育舍,犊牛培育舍应远离母牛群500米以上,饲养假定健康母牛生下的母犊牛,设专人饲养管理,固定饲养工具。犊牛出生后用3-5%来苏儿溶液进行全身消毒,擦干后放入犊牛培育舍饲养。犊牛培育舍环境应经常消毒,并做好人员、工具进出的隔离消毒工作。
犊牛出生后应喂以健康牛的初乳,如无健康牛初乳,可喂以母牛初乳5-7天,以后喂健康牛乳或消毒牛乳。每头犊牛饲养位置应固定,并设置专用喂乳器,喂乳器应经常清洗、消毒,保持清洁卫生。
犊牛在犊牛培育舍饲养6个月后转入生产群,在此期间分别于20日龄、100-120日龄和6月龄连续检测“两病”三次,发现阳性牛、可疑牛及时扑杀。犊牛进培育舍前、每次“两病”检测后及转群后,犊牛培育舍都要进行一次消毒。
(省畜牧兽医局防治处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