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综合新闻

长兴:实施河长制 水清景更美

  本报记者 裘智军 实习生 俞 清
  清澈的河水,宛如一条绿丝带,缠绕着宁静的村庄。河底青苔顺着水流翩翩起舞,河中小鱼三三两两相互追逐;岸边杨柳随风摆动,几位老农正坐在九曲桥边闲聊……,“村河道改建前后,变化实在太大了!”身在其中的龙山街道渚山村村民王阿芳逢人就说,“生活在这种环境中很舒服。”
  据王阿芳介绍,在河道整治前,村里的小河就像一个天然的垃圾场,河面上到处都是生活垃圾,杂草、水草连成一片,岸边还不时有粪水溢出流入河中,一到夏天就成了苍蝇和蚊虫的天然栖息地。
  为解决河道环境这一民生问题,从2003年起,长兴县按照“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全面开展河道清淤、生态护坡、加固堤岸和清洁河面等清水河道工作。截至2007年底,全县累计完成河道清淤942公里,清淤2100万立方米。该县还把清水河道建设与生态乡镇建设、新农村建设、村庄环境整治建设、堤防绿化相结合,最大程度地提高河道整治的综合效益。城乡河道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人居生活品质得到了有效提升。
  长兴县加紧实施清水河道长效保洁工作。现在该县已成立了河道长效保洁队伍17个,2007年平均每天组织保洁人员197人,投入保洁船只63艘,专门对河道水面进行长效保洁,并率先在水口、夹浦两个乡镇实行河长制管理,由乡镇班子成员分别担任责任河段的河长,确保“整治一段,保洁一段”,逐步做到河道保洁全覆盖。河长制的管理模式将在今后逐步推开。
  河道的改善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水口乡后坟村经过河道整治后,河边景美了,水生态环境也改善了,村党支部书记许晓梅在河边开了一个渔家乐,一年下来不仅有七八万元的收入,还解决了村里六七个妇女的就业问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