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袁卫 通讯员祝健)由于采用了毛竹冬笋型笋用林定向培育技术,龙泉市八都镇供际村示范林基地的冬笋从9月初就开挖,目前已可大量出笋,比普通竹林提前了两个多月。近日,81岁的老农吴盛汉以每公斤160元的价格把冬笋卖给了龙泉市八都镇龙竹笋竹专业合作社,开心地笑了:“以前做梦也想不到种毛竹还能这么赚钱,这事一定要仔仔细细地记到账本上去!”
吴盛汉有一个账本,他自1983年分到29.8亩竹林之后,就把有关竹林的投资和收益全部记在一个小小的笔记本里。“这个笔记本可分成3个时间段。” 翻开吴盛汉的账本,1亩竹林收益从5元到1500多元,25年间增长了300倍。“1983年,毛竹收入150元,亩均收入5元;2002年,亩均收入340元;2007年,亩均收入1400元,最高的每亩收入2200元。”吴盛汉翻着账本告诉记者,1989年之前,由于竹林缺乏管理,基本类似荒山,那时候的投入远大于产出。1989年到2002年,竹林有了一些起色。真正的变化始于2002年,龙泉市当时在八都镇建立了一个笋竹两用林示范基地,吴盛汉有2亩竹林被列为示范点。年过七旬的他重新当起了学生,开始接触“沟施法”、“兜施法”等施肥新名词,开始使用“竹兜注射”等病虫害防治新方法,也开始用“留壮、留疏、留匀”等新理念有计划地砍伐竹材。2004年,他的两亩示范林产出达到了4000多元,相当于2002年前10多亩竹林的产出。“今年的收入肯定还要高不少,因为采用了毛竹冬笋型笋用林定向培育技术,从9月初开始,竹林就开始挖冬笋了,价格高得吓人。”吴盛汉说,除了新技术外,龙泉市八都镇龙竹笋竹专业合作社帮着联系销路,把冬笋卖到上海市场,这大大提高了收购价格。“吴盛汉的账本,反映的是改革开放以来龙泉市竹产业的发展史。”八都镇林业站站长介绍说,“龙泉有50多万亩竹林,种了几千年毛竹,毛竹能让农民致富还是近几年的事。”上世纪80年代,龙泉的竹加工还没有起步,毛竹根本不值钱,亩均收益只有五六元。1998年,龙泉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二次创业”发展战略,实行林业分类经营,鼓励竹木精深加工,积极培育竹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使竹木加工企业迅猛发展,毛竹需求大幅提升,竹子身价大增。2001年,龙泉市又出台了毛竹高效示范项目扶持政策,请来毛竹培育专家进行常年技术指导,笋竹产量持续增长,竹林经济效益明显提升。2007年,农民人均竹产业收入1096元,占了龙泉市农民纯收入的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