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综合新闻

镇海百里河道重漾清波

  本报记者 裘智军 实习生 俞 清
  在工业发达的宁波市镇海区,90公里长的主要河道清波荡漾,岸边青草葱茏,展现出一派人水和谐和水乡风韵。可是在5年前,城内诸多河道因工业废水污染发黑发臭,水中生物不断减少。
  在2003年至2005年两年时间里,镇海区利用冬春水利工程建设的黄金时间,首先对境内主要河道进行了全面清淤疏浚,每条河道深度增加了0.5—1米,淤积现象基本消除,河道蓄水能力从原来的650万立方米提高到850万立方米,不仅提高了防洪抗旱能力,也对改善水质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河道清理的同时,该区积极开展了以清淤、清障、清垃圾为主要内容的“三清”工作,河道面貌得到初步改善。
  在河道面貌初步改善之后,镇海区加快了对沿河畜禽养殖场污水排放的整治:对区内散养以及河道、园区、村庄附近的养殖场(户)进行拆迁,统一划定16处集中养殖点,还建成14个畜禽集中养殖小区,除家禽之外,50%以上的猪、牛都进入了小区饲养。同时,该区实行了畜禽粪便污水无害化处理,对建成的畜牧生态小区配套以相适应的粪便污水无害化处理设备。目前,畜禽粪便处理率达到了100%,畜禽粪便资源化率提高到了54%。
  镇海区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上也下了大功夫。2005年,镇海区在庄市街道光明村实施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试点,采取集中处理方式对农村生活污水进行处置;此后,对其他村落进行了农村生活污水生态化处理,并积累了建立化粪池与人工湿地、地埋式生态处理池等生活污水处理的经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