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人物写真

23年日记写满“三农”情

——记江山市凤林镇农技员周春满

  •   通讯员 周江荣
      一个普通的乡镇农技员,23年如一日坚持写农技工作日记,这种难能可贵的精神,还得到了茅临生副省长的赞赏。他是谁?他就是江山市凤林镇责任农技员周春满。
      翻开周春满的一本本农技工作日记,里面有回答农户农业政策性问题的,有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知识的,有哪些农户需要他在什么时间去田头指导的……字里行间无不倾注着这位“田保姆”情系“三农”的一腔热血。
    写日记缘于教训
      说起如何会想到要写农技工作日记,周春满讲了这样一件事。
      原来,小时候饿怕了肚子、懂事后立志成为农技推广工作者的周春满,1984年如愿以偿当上了乡镇农技员,从事粮油生产技术推广工作。次年7月的一天,他为农户向一经销商采购批量农药,因人熟悉、付款时未让对方写收款凭证,岂料隔段时间后,该经销商又要他支付880元农药款。880元,这可是当时周春满1年半的工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从1985年8月1日起,他开始记起了日记,把每天接触过的人,工作的内容,都一一记录下来,当然更多的是记下容易忘却的农技知识。少则几十字,长则数百字,他至今写下的各种日记已有上百本,120多万字。
    写日记催人探索
      周春满说,写农技工作日记是对每天农技工作的回顾和小结,有利于总结经验、找到问题和提高自己,更好地指导农技推广工作。
      种子消毒是早稻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往年对种子消毒采用的药液浓度是1500-2000倍,效果就很不错,可同样浓度去年给“金早47”种子消毒效果却不好。“这说明‘金早47’对恶苗病菌抗性较差,药液浓度应提高到1000倍”。今年3月下旬,在凤林镇农民播种早稻谷种时,周春满翻开去年记载的农技工作日记这样指导农户。但后来检查时,却仍有个别田块零星发生。“这可能是这些农户未按标准配比药液,明年要加强这方面的现场指导。”他在日记里这样记道。
      周春满说:“新问题不断出现,有时对一个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探索,才可能找到真谛。”如“中嘉早32”这一水稻高产品种,第一年,他发现其后期易发生穗颈瘟,在农技日记上记下后,第二年重视了防治,可又发现它对密度的要求很高,否则仍难达到高产,去年重视了这两方面技术指导服务后,又发现这一新品种应稍推迟播种期,适宜收割后的油菜田栽培。“人有学不完的知识,我要把农技工作日记一直记下去,不断找到农作物的生长规律。”
    写日记助农增收
      周春满23年坚持写农技工作日记,积累了丰富的农技知识,并一以贯之地应用到实践之中,成为当地响当当的“田保姆”,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了贡献。
      凤林镇是一个粮油生产大镇,年粮油复种面积有6万多亩,其中油菜种植面积有1.3万多亩。可该镇过去油菜产量一直不高,周春满从写农技日记中找到其根本原因是密度低,农户种植技术运用不到位。为改变这一状况,周春满从2006年起,在向农户推广种植“双低”油菜高产新品种的同时,一方面利用晚上进村入户组织农户培训栽培技术,另一方面到田间地头开展现场指导。在油菜开始移栽到结束的一个月里,他天天在田头,并在150亩油菜高产示范片里统一品种,统一稀播育壮苗,统一密度、宽行窄株等,使油菜获得了丰产。其中高产示范片经市农业局测产验收,亩均产量达151公斤。
      白菇生产是短、平、快的致富项目。然而,在2000年,当时的茅坂乡南坞村第一次试种的几万袋白菇,却亏了上万元,以至当地菇农一时不敢种菇。为什么周边乡镇农民能种菇赚钱?次年受命兼抓白菇生产的周春满,虚心向食用菌行家请教学习,又与当地村干部带头搭起菇棚带动农户种菇,并在农技工作日记的比较中找到茅坂更适宜发展中迟熟白菇的规律。从此,茅坂白菇产量高了、品质好了,效益增了,农户种菇更积极了。栽培量由2001年的11.9万袋,发展到如今的1702万袋;白菇收入由2001年的全镇人均3元,增加到目前全镇人均425.5元。
    写日记成农民好友
      周春满写农技工作日记不仅重视面上技术指导,还记着一户户农家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针对一些农户家里缺劳力治病虫害的问题,他发动组建了茅坂、凤祥植保专业合作社,实行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
      20多年的农技工作,周春满也与农户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油菜适当增加密度更能高产,但有的农民就是按老习惯栽培。这时,周春满总不顾自己心律不正常、低血压,起早摸黑到田头指导,对一些“顽固”户更是盯住不放。去年10月的一天,周春满在油菜播种前的培训会上就通知示范片的农户,第二天要带塑料线去田间做畦。但种了一辈子田的茅坂村老农徐金仓根本没当一回事,第二天照样只背着锄头到田头。周春满见状,便从他人那里借来塑料线,为老徐的油菜田做好畦沟距离的印记,要求老徐改变以往每亩只种4700来株油菜苗的老习惯,做好密植到8000株左右的标准畦沟。谁知,当周春满一转身,老徐仍按老规矩做畦挖沟。周春满折回发现后再做他思想工作,要求返工重来。倔犟的老徐不肯,恼怒地说,他种了几十年田,油菜苗种多种少还不知道?碰到钉子的周春满并不气馁,回来后又翻开往年的农技工作日记,找出许多油菜高产的实例,到田头向老徐宣传,终于打动了老徐的心,重新按标准做了畦沟,栽了油菜苗。这以后,周春满成了老徐的常客: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治虫等等,几乎每个环节他都到场。今春老徐的3亩田油菜,获得了好收成。看到粒大饱满的油菜籽,老徐钦佩周春满的高超农业技术,更钦佩周春满的为人——两人从此成了经常在一起切磋“种田经”的好朋友。
      周春满就是这样情系三农,爱洒农家。这些年里,他每年有三分之一的节假日奉献在农技工作上,他主持或参与的各种试验、示范项目多达37项,其中有13项获得县、市级奖励,《水稻旱育秧栽培技术推广》项目还获省农业厅一等奖。
      岗位是平凡的,青春是火热的,周春满凭着一颗质朴、善良的心,一股火一样的热情,勇于创新的作风,积极地践行着一名乡镇责任农技员的职责,谱写着他如歌的青春。
    左为周春满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