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综合新闻

淀荡畈村的现代农业建设蓝图

  杨大海
  诸暨市王家井镇淀荡畈村是远近闻名的农业村,2007年农业总产值1413万元,村民人均收入7709元。
  走进淀荡畈村,首先映入眼帘是一大片排列整齐、长势喜人的机插晚稻。村委会主任俞生军告诉我们,淀荡畈村由原先的江下村、水底俞村、会义桥村合并而成。会义桥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较好,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适宜农业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全国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点、诸暨市万亩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的核心区就在该村。江下村、水底俞村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3村合并后,淀荡畈村仍然以传统农业为主。
  2005年以来,该村大力推进规模化生产、机械化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生产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土地流转加速,粮田逐渐向村里的20多位种粮大户集中,初步形成了“大户带小户”的农业生产模式;二是农机应用广泛,全村新增联合收割机、高速插秧机、高压喷雾器等农业机械50余台(套),水稻生产耕作、收获、植保机械化率已达100%;三是成立了2家农机合作社和2家植保合作社,其中淀荡畈农机合作社是全省示范性合作社,合作化的发展明显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谈到今后的发展,俞生军说,政府对农业越来越重视,我们将抓住机遇,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今后几年,淀荡畈村将致力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一是加快推广机械化插秧技术,提高全程机械化水平;二是加快培育农业服务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的合作化水平;三是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旱涝保丰收的保障水平。该村发展现代农业的最大困难是集体经济薄弱,筹资渠道不多。从村“两委”成员自信的眼神中,相信他们一定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作者系省农机管理局局长)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