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地村民眼里,35岁的瑞安市恒丰农机作业合作社负责人郑锦绸绝对是个另类农民:开着小车到农场种田,农忙时虽也会晒得黑里透红,粘一身泥巴,但更多的时候是一身西装革履,坐在装有空调的办公室里,用手机调度合作社的30余台各类农机,或在电脑键盘上敲敲点点,谋划合作社的发展之路。村民们认为只有电影里看到的美国农民是这样种田的,便戏谑地称他“美国农民”,语气中透着些许羡慕和敬意。
“我心中一直萦绕着现代农民情结”
郑锦绸家世代务农,从孩提起,水稻种植繁重的劳作方式就在他脑海里留下了深刻印象,对课本中“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面朝黄土背朝天,弯腰曲背几千年”等诗句感同身受。
郑锦绸的父亲算是村里的能人,担任村里的电工,同时还是村里的种粮大户,水田承包面积1994年之后就达到410亩。郑锦绸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双夏”期间,家里最多时要雇工128名,光烧菜做饭就要好几人。他父亲一年到头从未歇息,但每年的收入仅够维持一家生计。“我一定要改变这种状况,做一个现代农民。”随着年龄增长,从书本、报纸、电影和电视上了解了外面世界的郑锦绸在心里暗暗下了决心。
初中毕业后,郑锦绸先在村里当了三年电工,之后,随当地的经商大军到上海从事小商品批发,生意虽然不大,但每年至少有十多万元收入,小日子过得挺滋润的。但在他心头,始终有份情结挥之不去,每次回家,他都要和父亲聊聊农场的经营状况,偶尔还下田开开手扶拖拉机过把瘾。
“农机圆了我的现代农民之梦”
说起和农机的结缘,郑锦绸有些兴奋。2003年,他代表父亲参加瑞安市农机总站举办的一场早稻机械收割暨晚稻机械插秧现场会。大型拖拉机、半喂入收割机、全喂入收割机、乘座式插秧机、步行式插秧机、播种流水线,五花八门的新式农机看得他眼花缭乱,也让他心头为之一动。回家后,他说服了妻子和岳父,毅然结束了上海的生意,带着在上海掘的第一桶金,弃商务农,开始追逐他的现代农民梦想。
接手农场后,郑锦绸为农场设计了一条引进先进适用农机,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兴场之路。2004年国家开始对购置大中型农业机械实行“以奖代补”政策后,他就引进了一台江苏—504拖拉机,当年作业量800多亩,总收入4万元,纯收入1.63万元,加上各种财政补贴,两年多点就收回了投资。
初尝甜头,他信心倍增,积极购买各种先进适用农业机械,先后投入购机资金60多万元,购买了插秧机、大中型拖拉机、机动喷雾器、联合收割机、烘干机、机耕船、秧盘等,实现了农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承包土地面积也增加到560亩,全年种粮和农机作业服务总收入超过20万,这可是种了一辈子水稻的父亲做梦也不敢想象的。从此,他父亲就放心地将农场交给儿子打点,而郑锦绸也初步实现了他的现代农民之梦。
“合作社给了我一展抱负的空间”
在农场经营取得成功后,郑锦绸开始思考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机效能,如何集众人之力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如何为更多的农户提供机械作业服务。2006年,他与7位同伴筹建了瑞安市恒丰农机作业合作社,并在次年6月正式通过工商注册登记。
舍得投入是恒丰农机作业合作社的最大特点,也使合作社获得了飞速发展。仅2007年一年,该合作社就投入120多万元,兴建库房,添置插秧机、收割机、烘干机和秧盘,提高服务能力,扩大服务范围。据统计,该合作社现已有社员15人,拥有手扶拖拉机7台,机耕船2台,大型拖拉机4台,半喂入收割机4台,全喂入收割机9台,油菜收割机2台,乘座式插秧机5台,步行式插秧机4台,烘干机2台,高压喷雾器4台,塑料秧盘3.8万只,总资产超过200万元。
重点推广机械插秧技术是恒丰农机作业合作社的另一特点。2006年,该合作社机械插秧500亩;2007年,1390亩;今年超过4300亩,三年来,恒丰农机作业合作社机插面积连年翻番,成为瑞安市31家农机合作社的排头兵。为了满足农艺要求,该合作社还在前两年摸索基础上,今年扩大了杂交稻机插服务规模,单季杂交晚稻和连作晚稻共完成机插作业服务面积2500多亩。
今年,该合作社还引进了新式武器——烘干机。早稻收割期间,“海鸥”、“凤凰”台风接踵来袭,这个新武器就发挥了大作用,共烘干稻谷约260吨。除社员和周边农户外,还为塘下种粮大户戴祥明烘干被台风带来的暴雨浸泡的5万斤稻谷,为其挽回损失。
当问及合作社的发展计划时,郑锦绸翻开合作社库房平面图,比划着告诉我们,下半年要添置2台12吨远红外烘干机,扩建烘干机房,建设一个区域性的烘干中心。“明年我们还要增加机插秧服务面积,来预约的农户太多了。”
(陈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