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4版:人物风采

种粮大户成了“服务之星”

——记全国粮食生产大户冯泽宝和他的农机合作社

  •   今年的“双夏”,对义乌市宝丰农业服务合作社负责人冯泽宝和合作社社员们来说,显得比往年都要忙碌,因为他们不仅要完成合作社自己500来亩土地的耕、种、收,还得为其他农户提供机割、机插、统防统治等农机服务。这个夏天,社员们不仅忙碌在本市的义亭、佛堂、赤岸、城西等镇街,还首次走出义乌,为金华金东区的种粮大户们提供晚稻机插服务。通过农机合作社这一平台,宝丰农业服务合作社社员们实现了从种粮大户到“服务之星”的漂亮转身。
      近年来,义乌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业生产逐渐向规模化、产业化、高效化发展。为此,该市大力推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以切实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2006年7月,宝丰合作社就这样应运而生,合作社主要由农机大户、种粮能手和农技人员等组成,是一家集育秧、机插、机耕、机收于一体的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合作社,是目前义乌市规模最大的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社。
      合作社负责人冯泽宝1998年开始规模种粮。为突破土地制约瓶颈,拓展粮食种植规模,2003年起,冯泽宝开始走出义乌,先后在吉林省建立了5100亩富硒东北米生产基地和3000亩有机大米基地。
      成立农机合作社后,冯泽宝带领合作社加强了与义乌本地种粮农户的联结,积极提供农机社会化服务。截至目前,该合作社已先后完成机收面积近2000亩、机插面积近4000亩。其中,今年共完成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面积2350亩,直接经济效益30多万元。水稻生产机械化,还给合作社和合作社所服务的种粮农户们带来了惊喜。据金华市农业局去年在冯泽宝的义宝农庄测定,甬优6号超级稻机插产量达到每亩687公斤,比常规种植每亩增产100余公斤。按今年合作社机插面积2350亩计算,仅此一项,该合作社就为农民增产粮食23.5万公斤。
      此外,该合作社还利用自身机械装备、市场销售等方面的优势,先后与本地12个村、4个种粮大户签订了5600亩富硒米购销协议。合作社积极引进优质米加工机械,自行加工、自行销售,实现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济效益大大提高。
      在推进机收、机插等常规农机社会化服务过程中,宝丰农业服务合作社还积极开拓新的服务领域。今年年初,该合作社投资50多万元,建设了机库、办公场所及智能化玻璃温室育秧设备,尤其是占地120平方米的我省首座智能化育秧玻璃温室,室内实现了水、气、温自动控制,日常只需一名工作人员就能完成管理。“在今年的水稻育秧中,这个温室可帮了我们大忙。”冯泽宝算了一笔账:传统秧田育秧,一茬秧至少要25天,每亩秧苗最多能种7亩田,而且这种秧苗不适合机插;而温室育秧,从播种到练苗仅需7天,每批秧苗根据品种不同能种100—200亩。“既节约了时间,又省下了人工,效率还大大提升。”冯泽宝说,因为优势明显,今年育秧期间,附近各镇街的很多农户都向他要秧苗,自4月份培育出首批机插秧苗开始,短短四个月间,该温室培育出的秧苗种植面积达到2350亩。“受场地限制,今年虽然每天都在满负荷生产,但还是有500多亩的需求来不及满足。”
      眼下“双夏”刚刚结束,离晚稻收割还有一个多月时间,但冯泽宝却没有时间歇息一下。这两天,他除了调配合作社社员搞好机插晚稻管理外,还正在积极为下半年温室开展西瓜、蔬菜等育苗做准备。他说,水稻育秧的时间比较短,要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提高温室利用率,这段时间稍微空点,等晚稻收割了就没有时间准备了。“明年,我打算再买两台插秧机,现在我们合作社只有两台插秧机,今年已是满负荷运转,最后还是有400-500亩田来不及插只能推掉了。可能的话,明年我还想把育秧温室的面积再扩大一点,育更多的秧,合作社就能为更多农户提供服务了。”显然,在这个全国粮食生产大户的脑子里,如今考虑的不再仅仅是自己如何种好粮食了。 (朱晓莲)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