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一平(右)在查看青叶的质量。
通讯员 叶丽华
陈一平与茶有缘。今年46岁的他,尽管拿到农产品经纪人“执照”才三年时间,但与茶叶产销已打了25年的交道。
为适应茶叶产销形势,东阳市于1979年恢复生产历史名茶——东白名茶。1980年全市发动了10个产区的茶农大力发展名茶生产,然而至1983年,该市名茶总产量还不足200公斤。1984年4月,分配至东阳土产公司工作的陈一平受命驻马宅山店,负责东白名茶生产开发和收购管理。4月正是采茶时节,在山店短短一个月时间,陈一平白天忙收购,晚上挨家挨户上门发动茶农炒制名茶,热心指导炒制技术。当年山店产名茶100公斤,而此前的1983年名茶产量仅有25公斤。此后,他又推广专用柴灶和标准烘笼,山店产区由此发展成为东阳市东白名茶的主产区。
1989年,陈一平调至宅口乡,在那里,他又积极组织龙井茶加工技术培训,并到杭州梅家坞等地聘请师傅上门授艺,使当时的宅口乡成为东阳市最早普及龙井茶生产的乡镇。1990至1993期间,宅口的茶叶几乎全通过陈一平之手经销。
多年的茶叶营销使陈一平明白,没有自己的品牌,茶叶只能为他人作嫁衣。2001年,陈一平下海到宅口创办了市木禾茶叶有限公司,注册“木禾”商标,根据茶叶产业绿色环保发展趋势,提出创建宅口“无公害茶叶之乡”的建议。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原宅口乡5000余亩茶园,全面通过无公害基地认证,木禾牌龙井茶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由此宅口成为东阳市规模最大的无公害龙井茶生产基地。宅口一带半数茶叶由陈一平收购,销往上海、江苏等地。可以说,这里的每户茶农都跟陈一平打过交道。如今,陈一平改收干茶为青叶,由他统一加工生产,这样一来,既保证了炒制质量,又使茶农不必熬夜炒茶。由于陈一平的带头示范作用,收购茶叶的经销人员也由20多人增加为如今的四五十人。宅口的陈中伟最初就是陈一平的帮手,经陈一平帮带,如今已自立门户,在江苏设店经销宅口的茶叶。
2000年,陈一平的一位老师开发生产杭白菊袋泡茶,饮用后,陈一平觉得宅口的野菊比杭白菊味更浓,更耐泡,倒不如用野菊加工袋泡茶。陈一平与老师一拍即合,在上海、江苏等地作了市场调查,反响不错。陈一平当即回到宅口,发动各村村干部代为收购新鲜野菊花(又称野菊米),当年就收购了两三百公斤,统一销售给老师加工。后来老师改行了,陈一平觉得放弃收购野菊比较可惜,就决定自己做。2002年,他花了6.7万多元引进良种野菊苗,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联合1000多户农户,利用偏远山地种植野菊,发展野菊种植基地2000余亩,由他统一收购并加工。这样一来,农户的热情高涨,一些没有种植的农户甚至特地购买了摩托车,到外地采摘野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