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加飞(右)与农技人员研究果型。
通讯员 孙 羡
眼下正是黄桃成熟的季节,在嘉善县姚庄镇,桃农们摘桃卖桃忙得不亦乐乎,而各个黄桃专业合作社也忙着牵线搭桥。8月22日上午,位于姚庄镇清凉村的利丰黄桃专业合作社办公处,理事长张加飞一边忙着验收农户送来的黄桃,一边忙着接听来自各地的订购电话。这位土生土长的农民与其他31名桃农一起,成立了一家纯“草根”的专业合作社,既为农户卖桃当“红娘”,也从市场的角度严掌着姚庄黄桃的声誉关。
今年38岁的张加飞,原先是一个木匠,1997年,他承包了9亩地开始种黄桃,至今,他已有桃园45亩。从2006年起,他家有30亩黄桃进入了盛产期,每年卖桃的收入就有15万元左右。
2007年,张加飞所在的清凉村一下就增加了600亩黄桃。这让张加飞有了危机意识,黄桃的销售时间只有25天左右,这么多桃短时间进入市场,销售的压力不言而喻。
早先,张加飞的黄桃都是拿到嘉善的果蔬市场去批发销售的,有时商贩看到卖桃的桃农多,就硬把三四元一斤的黄桃压低到八九毛。由于黄桃每天都要采摘出售,为了尽早出售桃子,避免因烂桃而带来更大损失,桃农也只好接受商贩的压价。后来镇里成立了黄桃合作社,打出了“锦雪”黄桃品牌,同样的黄桃,人家卖3元一斤,而姚庄的锦雪黄桃却能卖到五六元一斤。
对品牌效益深有体会的张加飞,看到黄桃面积增长迅速,有点担忧起品牌的保护,也担心由于现有的合作社力量有限,不能帮助桃农把所有黄桃销售出去。当地的一些桃农也有着与张加飞同样的想法,当他一说再成立一个黄桃专业合作社时,附近的桃农们纷纷加盟。2007年7月,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帮助下,利丰黄桃专业合作社成立了,32户桃农成为了首批会员。
合作社刚成立,离黄桃上市时间只剩下1个月时间了。作为合作社理事长的张加飞风风火火地四出为黄桃寻找市场,他每天一早坐公交车出发去上海、苏州、嘉兴等地,不断尝试着与一些大型超市、水果卖场“牵手”。这一年,利丰黄桃合作社为2万多公斤黄桃找到了销路。
今年在黄桃上市前,张加飞又足足跑了半个月的市场,每天早出晚归外出推销。在他的努力下,姚庄黄桃进入了上海、杭州等地的许多大超市,还在嘉兴、嘉善县城设立了3个黄桃销售点。就在今年姚庄镇的“黄桃节”前,利丰黄桃专业合作社还和上海的易果网谈成生意,在“黄桃节”期间,合作社每天向易果网供应1500公斤“锦雪”黄桃,总供应量将达到1.5万至2万公斤,姚庄黄桃销售也由此步入了网络交易时代。就在笔者采访的当天,黄桃种植户王齐明来到了利丰合作社,为自家的黄桃挂了个号,告诉张加飞第二天将把黄桃送来出售。王齐明种了2亩黄桃,他家最好的黄桃都是委托合作社销售的,剩下的小黄桃由自己零售。王齐明说,合作社打品牌销售的黄桃比自己出门零售的价格要高很多,他觉得合作社的成立为桃农尤其是他们这些种植小户拓展了销售渠道。今年黄桃上市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利丰专业合作社已为农民销售黄桃2.5万公斤,张加飞说,今年合作社的黄桃营销量预计会超过5万公斤。按照每公斤2到3元的利润计算,合作社今年营销黄桃的收益在10到15万元之间。
利丰专业合作社经销的黄桃完全按照“锦雪”黄桃的标准收购、经销,要求桃农在桃子挂果时统一套袋,这是为了防止污染,也为了保证品质;桃子要进行适时疏果,亩产量基本不能超过2000公斤,以确保单果重量;合作社收购的桃子统一由机器自动选果,按单果重0.2公斤、0.25公斤、0.30公斤等不同规格统一装箱。张加飞说,利丰专业合作社就是要打响“锦雪”黄桃品牌,所以一定要维护好品牌形象。
“我们合作社并不是单一地从事黄桃营销,而是看到农民需要销售什么就帮助什么。”张加飞说,虽然名为黄桃专业合作社,但其实这个合作社还是“一专多用”的。黄桃种植户大多在桃树地里套种毛豆,张加飞带头引进了毛豆新品种,颗料饱满卖相好,于是桃农们也纷纷试种了起来。毛豆赶在桃子前上市,合作社就帮助农户寻找毛豆收购商。去年,合作社联系到了一家大型食品公司,帮助农民销售毛豆76吨。蘑菇也是姚庄的一大主导产业,去年底张加飞看到菇农们卖蘑菇很辛苦,不由又管起了“闲事”,主动畅开了合作社大门,担当起蘑菇“销售代言人”的角色,运用合作社的销售渠道和营销优势,对姚庄蘑菇进行统一收购与销售,总共为800吨蘑菇找到了市场。
张加飞有一个计划,那就是利用合作社的能力,聘请专家做技术、市场顾问,把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传播给农户。合作社把农户试种成功的农作物,统一包装后再销售出去。到时合作社不仅仅成为农民销售上的经纪人,更成为技术和创新力量的支撑。
“无论是蘑菇、毛豆还是黄桃,都要讲究质量,提倡绿色环保,我们合作社经销的都是绿色产品。”现在的张加飞早已不单单是一名黄桃种植户,从他时不时接到天南地北的客户电话中、时不时蹦出的“品牌效益”的话语中,足以证明他已是一名进入角色的现代农村经纪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