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对宁波市鄞州区姜山镇创宁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孙正高来说,可谓是又高兴又为难,因为一些年初被他婉拒的当地农机手在早稻收割前再次纷纷要求入社。“去年社员人数只有68人,现在已扩充到121人,再大量吸收社员,管理要跟不上了。”
坐落在鄞州区粮田面积最大的乡镇姜山镇的创宁农机合作社创建于2005年,目前拥有固定资产500多万元,机械拥有量386台(套),是目前鄞州区规模最大的农机专业合作社。
该合作社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将推广机械化插秧技术作为重头戏,先后购置了61台插秧机,去年共完成水稻机插面积4000余亩,今年到目前已完成水稻机插面积1.4万多亩,占鄞州区目前水稻机插面积近1/3。“有了机插技术,我就不必再为人手不够而发愁了。”该镇山西村种粮大户张璋成由衷地感慨道,他承包的124亩粮田,除秧田外,今年全部采用了机械化插秧。
种粮大户对农机合作社拥护可以理解,但为什么那么多机手争着要入社?孙正高说,合作社主要有三大优势,一是技术,二是信息,三是集体享受优惠政策,而这恰恰是机手一家一户分散经营遇到的三大难题。
为了规范管理、提高效率,创宁合作社内部划分为若干小组,设立小组长,分别负责耕作、育秧、栽植、收获等,根据各位社员的承包面积,落实相应的任务。合作社统一技术培育,邀请技术专家对社员进行业务指导,分片举办小型现场会,确保每位社员都能掌握技术要领;统一作业调度,根据作物品种、时间要求、分布区域,合作社选择相应机手进行作业服务,确保机械有序流动、充分运作;统一机具购置,合作社会适时对社员的机械需求进行调查,统一安排申请机具购置;统一信息流通,合作社充分利用组织网络传递政策管理、作业市场、维修服务等信息,有效避免了原来单家独户分散经营时信息不畅通、不对称现象。2007年,该合作社机械化耕作、收割、植保等作业面积达到6.53万亩,另外跨区作业2万多亩,累计总收入714万元,社员人均创收5.9万元。
规范有效的合作经营模式,积极高效的作业服务,树立了合作社良好的社会形象,慕名而来的农户纷纷要求入社。为确保健康成长,该合作社遵循稳步发展、逐步壮大的原则,有计划有选择地吸纳农户入社,以原来的4个村为中心,逐渐向周边村发展,目前社员范围已覆盖整个姜山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