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文摘周刊

奥运巨幅画卷全揭秘

  北京奥运会的三大理念之一就是“科技奥运”,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以科技手段辅助,北京向世界呈现了一场精彩的文化视觉盛宴。开幕式总共用了几十项高新技术,涉及多个领域,最近有关专家,揭开了开幕式精彩节目背后的高科技秘密。
解密中国卷轴画
  一幅长长的中国画卷在场地中央徐徐打开,那是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长卷,上面不断变换着水墨山水、诗词卷轴和瓷器等中国文化元素。“画卷”贯穿了整场演出。
画卷怎么打开
  首先要说那两个徐徐滚动的画轴。画轴的造型,源于中国书画卷轴,直径2米、宽22米。开幕式导演张艺谋介绍过,两个画轴挂上驱动设备,慢慢在液晶屏上滚动,配合液晶屏幕不断变换的图案,形成画卷打开的效果。“画卷”这个项目的负责人陈威介绍说,画轴的研制,要解决重量控制、液晶显示和运行定位等难点。
  控制重量,是因为画轴要在液晶屏上滚动,必须避免把屏幕压坏。为了美观,画轴的截面由祥云图案演变,犹如盛开的花朵。为此,在结构形式上,采取了分段布置的办法。画轴两端用于表现造型,中间为圆筒结构,里面藏着配套设备。
  液晶显示则在演出时由工作人员在里面控制,由于画轴很长,液晶电源和显示控制采用了随轴近供的方式,画轴里藏着锂电池。画轴的驱动则采用了钢丝牵引方式。两个画轴慢慢分开之后,一面巨大的屏幕显露出来。
巨大“画卷”怎么做成
  画轴缓缓打开后,画卷展现。画卷就是一个巨大的LED(发光二极管)屏幕。屏幕长147米,宽22米,是科技含量最高的一个巨大平台,构成历届开幕式面积最大的一个舞台。LED制造的光影效果和表演密切结合,幻化出各种图案,将观众引入梦幻般的世界中。高科技的LED地面经过反复测试,完全经得住演员踩踏、水浸等考验。
  开幕式技术制作组组长于建平说:被广泛应用于演出的LED(发光二极管)在这里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创历届之最。
画卷上的纸究竟是怎么做的
  画卷上铺着一张画纸,舞蹈演员用身体作画。在入场仪式中,又通过运动员留下的脚印,画纸上会聚了世界上最斑斓的足迹。
  这张贯穿整场演出的画纸,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一个亮点。项目负责人黄伟介绍说,这是运用航空材料,为奥运会开幕式特制的纸。
  这张纸,既是演出平台,也是巨型画布,还是重要道具。它有时铺在地上,有时悬在空中。它的韧性必须很好,否则容易扯破,也不能太重,否则不便于吊起、移动、翻转。经过两个多月的调研、论证,才初步确定造纸的材料和结构形式。
解密地球
  随着刘欢和莎拉·布莱曼的歌声响起,开幕式的舞台正中央开了一个大洞,一个有六层楼高,直径约20米的“地球”缓缓从中升起。
  令人称奇的是,“地球”上还站着60个人。这些人居然在不停奔跑,还做着前空翻、后空翻这样的高难度动作。而且,他们当中一些人是斜着站在“地球”上,有些人是与地面平行,还有些人的头是冲着地的。
“地球”藏在哪里
  鸟巢的中心舞台,是一个直径20米的升降台,“地球”是用感光材料制成,既轻又有韧性,能屈能伸,球体之前就藏在舞台下面巨大“地坑”中,“地坑”顶端的盖板可以平移。盖板打开之后,升降台将球体托起,演员在球体的立面上进行倒立行走及空翻等高难度动作。
怎么在“地球”上奔跑
  在球上能做表演吗?上半球还好说,下半球倒过来人不会掉下来吗?
  看起来好像在自由奔跑的“少林小子”,其实是通过一种特制的小车固定在球的圆环轨道上。这些小车不仅使他们各就其位、各得其所,也是牢靠的安全保障。
(摘自《辽沈晚报》王琳娜 顾珍妮/文 2008年8月14日)
解密1
解密2解密3
解密1解密2
纪 实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