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七色土

怀念炊烟

  □郑建伟
  小时候在乡村,炊烟是呼唤我回家的信号。那时候受父母之命在田野割牛草或猪草,一看到家里屋顶上升起了炊烟,就知道吃饭的时间快要到了。于是我们割起草来快刀如飞,将草装满背篼后立马就往家的方向飞奔而去。那年月,炊烟成了家里开饭的“定时闹钟”。
  后来去城里念书,每次放假回家,在路上还没看到家门的影子时,就睁大眼睛频频向家的方向张望,如果看到有袅袅的炊烟升起,顿时就感到有一股暖流涌遍全身。
  那个时候家里用来烧饭的,基本都是稻田里的干茅草和自家树上砍下的树枝,以及山上割来的杂草。每逢周末学校放假,上山割杂草就成了我们这帮半大孩子的任务。于是我们常常成群结队地上山割草。有时一不小心手被划破一道口子,大家都很勇敢,摘片树叶按住伤口止血后又继续劳动。
  回家的路上,草割得多的人,担子就逐渐沉重起来,那时候就有人埋怨自己为什么不少割一点。当有人落下时,前面的人就会停下来等着,或者相互轮换地接一程。但更多的时候我们还是咬紧牙关,自己给自己默默打气:坚持再坚持,家很快就要到了。就那样走走停停地撑到家,走到家门口撂下担子,那时候看到茅草在灶膛里燃烧后升起的袅袅炊烟,是多么的亲切和自豪啊!
  毕业后在外地城市工作,每当看到郊外那些屋顶上升起袅袅炊烟时,我就会想起儿时割草的那些日子,肩头也跟着热起来,揉揉,才明白当年回家的路上,年少的我们已把人生演绎得那样富有哲理。或许,面对人生路上的困境,更多的时候,正需要我们坚持再坚持的那份勇气和执着。
  如今生活在现代化的都市里,炊烟已离我很遥远了,但在我心灵的深入,却一直升腾着一股袅袅的炊烟,挥之不去……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