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文摘周刊

郎平的三个十年

  在中国体育史上,“铁榔头”郎平是一个特殊的人物,她经历过四夺世界冠军的辉煌,享受过全民敬仰的荣誉;她被无数的拥趸者崇拜,30年来始终走在排球运动的最前线。
  如今,她的身份已经转变为美国女排主教练,2008年8月,她将带着这支球队来北京与中国女排会师,接受中国观众的助威与祝福。
  1985年:25岁退役
  1985年末,郎平迎来了她个人、也是中国女子排球队的第四个世界冠军。赛后,郎平选择了退役。此时,她25岁。
  25岁还属于一个排球运动员的当打之年,郎平是当时公认的世界三大主攻手之一,技术也达到了一个巅峰的状态。作为中国女排的队长,郎平的领导能力也被众口称赞。这些使郎平成为女排明星中的明星。然而,巅峰状态下的郎平却选择了退役。“当时,中国女排的教练和队员的目标只有一个:世界冠军!拿了亚军别人都接受不了。”《排球》杂志主编、长期跟随女排的杨玛俐说。郎平是民族英雄团队中的重要一员,这个身份逼着她只能上不能下。每次比赛前的紧张常常使得郎平心神不宁。
  除了心理压力,多年训练比赛积下的伤病也把郎平压得透不过气来。对当时的女排队员来说,伤病是“正常”的事情。到现在,郎平的膝关节陈伤很严重,甚至有时候会因为磨损而掉出一些碎骨片。为此她前后共经受了7次膝关节手术。最使郎平感到痛苦的,是自己经常因过度疲劳、大脑缺氧而晕倒。
  沉重的身体和心理负担,加上国家队教练员调整后对训练的不适应,朗平决定退役。
  随后郎平与白帆结婚,远走美国。
  1995年:不堪重负
  十年后的1995年2月,一条消息在国内激起千层浪——郎平即将回国,执教女排国家队。那时的中国女排,成绩已下滑至世界第八。
  她回国后的几天,媒体轰炸式地报道有关郎平的消息。中国女排世界第八名的成绩让民众的不满达到了顶峰,似乎觉得她一回来,“女排精神”也就回来了。
  1995年的郎平,正经历着自己人生的重大转折——离婚。而1994年底开始,国内排球界及国家体委的一批人为了请郎平回国,不断地给她发传真、打电话,最后,袁伟民亲自出马。
  郎平当时的想法是,中国女排培养了我,需要时,我只有无条件地去做。
  一上任,她就挑选了一批教练组成员并前往柳州训练基地选拔运动员,很快就组好一支队伍开始集训。然而,当时青黄不接的状况让她觉得自己简直是在带领一个“青年队”。这批女排姑娘连基础动作都还不过关。就这样,全新的中国女排在郎平的带领下,像小学生学拼音一样从头开始。
  “郎平的工作时间基本上是全天24小时。”短短一年半时间,郎平将中国女排带上了1996年奥运会亚军的领奖台上。
  而此时的郎平已是心力交瘁。“回来执教,全国人民的重托都压在身上,队伍的情况又不理想,工作特别费心,”郎平回忆道,“我脑子里全是球啊,一天到晚就是这些解决不完的问题,就是躺着也很少睡着,睡眠质量差,每天都处在朦胧状态中。”
  备战奥运会时,由于过度疲劳,她在漳州晕倒过一次;奥运会中与日本比赛的前一天,郎平正在食堂里吃着饭,又感觉到一股凉飕飕的气体从脖子根往上冒,她滑到地上,嘴角冒白沫,舌头也吐了出来。
  亚特兰大奥运会后,郎平与排协的合约也已到期。当时中国女排刚刚好转,形势不稳定,排球协会的领导出面挽留。郎平考虑再三,选择留下。
  郎平又撑了两年。这两年却是她体育生涯中身心最为疲惫的两年。她内心的苦恼和压力,是常人无法想象的,每次大赛回来,她都要大病一场。
  在1998年曲折地夺得世锦赛亚军和亚运会冠军后,郎平第二次离开了中国女排。
  2005年:轻松再出发
  早在2000年奥运会前后,美国排协就正式邀请郎平,当时她回绝了。5年之后,美国再次提出邀请时,郎平有些心动,便于照顾女儿白浪是她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时持反对观点的人不少:自己国家的英雄级人物就任别国教练,还有可能成为北京奥运会中国女排的对手,很多人想不通。
  犹豫了好几个月后,新浪网上曝出郎平可能要去美国执教的消息,还进行了一次民意投票,结果让郎平感到意外:大多数人理解她去美国执教。
  这个民意结果直接推了郎平一把。果然,郎平又一次展现出了她优秀的执教能力。在她的带领下,美国队进步迅速,2007年世界杯,美国队即获得了季军,第一时间就拿到了北京奥运会的入场券,提前完成美国排协的要求。这是很多人都没有想到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人开始接受了郎平和她带领的美国女排。2008年3月,郎平带领美国二队到中国,与几支地方球队进行热身比赛,虽然比赛级别不高,却受到了球迷的热烈追捧。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媒体对郎平率领美国国家队这一事实采取了普遍理解的态度。“和平大战”(陈忠和与郎平之战)这一说法曾一度代表了两个观点的交锋,但如今媒体似乎更愿意将它视为北京奥运会一个看点。
  在老一代中国女排的运动员中,郎平退役后始终拥有最高的人气和最强的号召力。“郎平都走在排球界潮头的,比中国排球圈里的其他任何人都要走得更靠前,当中国人还在自己的圈子里面转的时候,她已经走到国际舞台上,为中国人打下一片天地了。”新华社记者曲北林如是分析郎平的作用。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万佳欢/文)
纪 实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