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下的语言中,鲜见“公社”这个词,想当年,公社却是中国农村最普遍的制度模式,伴随着中国农民走过了20多个春秋。
50年前,河南省遂平县的 岈山曾闻名全国,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在此呱呱坠地。随后,一颗小麦高产“卫星”从这里升空,一时间震惊海内外。 岈山的“人民公社简章”,则成了指导全国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样板性文件……然而,“无限风光”的背后,公社的广大社员们却深受其苦,连肚皮也填不饱。
改革开放的大潮涌来,“人民公社”也成为了过眼烟云。
第一个人民公社
从遂平县城西行20多公里,来到如今的 岈山乡政府所在地,一座偌大的院落大门入口处,油漆斑驳的木牌上依稀可辨“ 岈山卫星人民公社”的字样。
走进院子,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坐北朝南的破旧楼房,这就是当年的公社办公楼旧址。墙壁上,“人民公社万岁”的标语、毛主席语录和画像已与墙体模糊成一片。院子东边,用围墙隔开的另一个小院里建有新式楼房,那是岈山乡人民政府的办公楼。
就在这一墙之间,历史的昨天和今天清晰可触。
1958年春季,时任遂平县委农村工作部副部长的陈丙寅向信阳地区(当时,遂平县属于信阳地区管辖)提出了合并农业合作社的想法,信阳地委决定先在遂平县进行试点。
这个消息传出后,经过宣传发动的 岈山周围的数万村民,打着红旗,敲着锣鼓,拿着决心书,纷纷赶到杨店中心乡,向乡党委表决心,要求并大社“跑步进入共产主义”。4月20日傍晚,岈山农业大社正式成立。现年83岁的原 岈山人民公社的老会计钟宝华回忆说,“那天,群众就像疯了一样地敲锣打鼓、喊口号,震得脚下的地都在颤动哩!”
大社是由 岈山附近的27个农业合作社、9369户人家组成的。此后不久,“ 岈山农业大社”正式更名为“岈山卫星人民公社”。陈丙寅被任命为公社第一任党委书记。就这样,全国第一个农村人民公社在 岈山诞生了。
人民公社建立后,在上级的指导下制定了《 岈山卫星人民公社试行章程》。根据章程规定,公社实行“一大二公”,社员家的粮食收归大队粮仓,猪羊入大圈,树木房屋统统归公社所有。公社设有幼儿园、敬老院、代销点(当时的商店)、缝纫组等服务单位,办有大食堂,社员们集体劳动、集体就餐,家家户户都不开火做饭。
1958年11月13日,毛泽东亲临遂平视察,随后一个口号在全国流传开来:“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由此,一场人民公社化风暴席卷神州大地。
狂热而又苦难的岁月
怀着对新生事物的满腔热情, 岈山人民公社的社员们在干部的率领下积极投身于当时波澜壮阔的“大跃进”运动,号召办工厂,社员们用小车推着各种工具,一天就办起了上百家工厂;要求搞绿化,几万人马齐上山,半个月时间就把荒山都栽上了树苗;那时还村村办大学,目标是每个村都要培养像鲁迅、高尔基这样的作家……
这种冲天干劲被形容是“一天等于几十年”。于是, 岈山公社白天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夜晚则挑灯夜战,人们劳动不计报酬,干活不论点,吃饭不论碗,干活在哪儿就吃在哪儿住在哪儿。
岈山人民公社成立不到3个月,就再次“一鸣惊人”。
翻开已经泛黄的1958年6月12日的《人民日报》,“遂平县 岈山卫星公社韩楼大队2.9亩小麦试验田,亩产小麦3821斤”的特大新闻,让记者的目光在此久久地定格。当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报道了 岈山“率先放出中国北方粮食低产田高产卫星”的消息。
岈山公社放出的“卫星”轰动了全国,震惊了世界,国内外的参观者纷纷慕名而来,3个月里来参观的外地干群就达30万人,最多时一天达3万人之多。
放完了“卫星”,人们又忙着“大炼钢铁”。社员们蜂拥着上山砍伐树木、采集矿石,就连中小学生们也加入了大炼钢铁的行列。
然而,事与愿违,虽然热情很高,钢铁却没有炼出来多少,当时流传的一个顺口溜形容说:“说炼钢,就炼钢,无论工农兵学商。遍地筑起烽火台,人喊马叫砍树忙,商店关门改了行,农民背矿不收粮,学生运矿用衣兜,干部怠慢扯县长。矿石烧红就是钢,炼出民众‘好思想’。”
由于劳动力都忙着上山砍树炼钢铁,群山转眼变成了秃山,地里的庄稼,却因为无人收割而烂在地里,粮食越发紧缺了。“那真是一阵风啊!”钟宝华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1958年,岈山的庄稼本来长得很好,可是丰产没丰收啊!放‘卫星’说粮食产量特别高,国家下达的征购任务就多,社员的口粮大部分都被征购了,加上秋粮没有收回来,大饥荒就来了。”
这时, 岈山的社员们才恍然大悟:肚子饿才是最大的问题,“人民公社”并不能当粮吃!
付出了那么多热情与心血,梦想中的好日子并没有出现,如此情形下,公共食堂散伙了,群众集体劳动时没有积极性了,来 岈山参观的人少了,曾经热闹非凡的 岈山人民公社逐渐变得冷清下来。
人民公社纷纷摘牌
时光走到1983年,一场气势磅礴的改革开放大潮正席卷华夏大地,那一年,全国各地的人民公社纷纷摘牌,恢复乡镇建制, 岈山人民公社也走到了尽头。
当年10月,存在了20多年的“岈山人民公社”毫无悬念地成为历史。“人民公社”为什么会消亡?有一个顺口溜评价公社体制是“瞎指挥的班子,吃大锅饭的架子,一平二调的路子”,还有一个顺口溜生动地描述了当年公社社员劳作的场景:“出工慢腾腾,下班一窝蜂,成天磨洋工,吹个哨子敲个钟。”群众的语言是丰富而深刻的,它形象地揭示了人民公社体制存在的管理过分集中、经营方式过于单一、分配上的平均主义等弊端,从而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摘牌、换牌就势在必行。
撤社改乡之后,还是那片地,还是那些人, 岈山却是旧貌换新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种田积极性空前高涨,过去的土坯房不见了,家家都住上了楼房或平房,拖拉机、电视机、冰箱、小轿车等高档用品也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人们的日子正一天天地红火起来。
(摘自《郑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