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文摘周刊

行善,也需要智慧

  在中国某高校,一名学生要是在校内食堂每月用餐60次以上,而消费总额在150元以下,也就是说,每餐消费不足2.5元,这名学生就会引起校方注意。校方在核实情况之后,无须学生申请,每月就会有160元或者100元的补助,自动进入这位学生的“校园一卡通”账户。这种“隐性资助”,可让学生既不失尊严,又得到实惠。
  让人有尊严地接受帮助,是行善者的一个重要出发点,这也是古人的经验总结。在山西榆次车辋村北常后街东端北侧,是有中国民居“第一祠堂”之称的“常家北祠堂”。祠堂中有一座相当精美的戏楼。这个戏楼始建于光绪三年(1877年),历时三年才完工,耗银约三万两。向来勤俭的常家,为何要在这建一座戏楼呢?原来,光绪三年,山西遭旱灾,颗粒无收。自然灾害严重影响了晋商的生意,常家首当其冲。这时的常家已是有近800口人的大家族,但常家不仅捐出赈灾银3万两,而且还拿出约3万两银子盖这座戏楼。其实,常家盖戏楼是作为救济乡里穷人的一种方法。常家规定,只要能搬一块砖就可以管一天的饭。大灾持续了3年,常家的戏楼也修3年,而且这个戏楼是没有成本收益核算的。
  不是嗟来之食,没有施舍的痕迹,却有意并有效地助人渡过了难关,从中我们看到了行善者的智慧之光。
  (摘自《今晚报》 赵畅/文)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