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林延彪
35年如一日,扎根于山间农田,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员干到高级农艺师,再到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农业专家,瑞安市农业局植保站原站长范仰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为农作物筑起了一道“保护墙”,预防病虫为害。
狠抓队伍创建病虫测报网络
上世纪70年代,病虫害是影响水稻产量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提高病虫测报准确率是控制病虫害最重要的环节。刚从黄岩柑桔所调到瑞安植保站病虫观测站的范仰东,为了掌握当地的病虫生长规律,不管刮风还是下雨,坚持每天早晚两次点测报灯,每隔二三天就到田间调查一次,特别在某些病虫发生期,每天早上他都要亲自到田间赶蛾,摸索总结水稻各生长期病害发生的规律。日子久了,人们发现,只要按那个经常头戴草帽,略带文气的年轻人说的方式去防病治虫,十有八九能凑效。
范仰东发现,由于耕作制度、品种等差异,乡镇之间病虫发生情况差别很大。为了及时、正确测报病虫害,范仰东又在有代表性的乡村建立病虫测报点。同时,为提高测报员对病虫的调查鉴别能力,他不管路途遥远、天气恶劣,经常到现场手把手的培训村里的测报员。一次,台风刚过,为了争取时间,他赶到瑞安市塘下镇塘口村,教村里的测报员如何在台风过后测报病虫害发生趋势,由于电线被台风吹断,他和测报员差点触电丧命。然而,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努力,范仰东逐渐掌握了本地水稻病虫害发生规律,并先后建立了18个病虫测报点,逐步完善了瑞安的病虫测报网络,测报准确率也不断提高,尤其对水稻二化螟、纵卷叶螟、稻飞虱和小麦赤霉病等病虫预测准确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创新机制拓展植保社会化服务领域
“我们这里水稻都枯死了”、“我们这里秧苗大面积死亡了”、“我们这里的水稻得了怪病”……上世纪80年代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千家万户分散经营使病虫防治整体水平下降,乡村基层植保队伍又难以适应农民对农业科技的需求。在新形势下,如何强化农村科技服务,如何解决部分农户“治虫难”问题?经过大量的调查和研究,范仰东提出了大面积病虫统一防治、承包防治。1988年他组织植保人员率先在全县开展病虫草鼠承包防治,到1991年,共防治面积4.4万亩,成效显著。随后他又组织乡村植保员开展了代农户防治病虫,常年统一代治面积达4-5万亩,解决了部分农户“治虫难”问题。大面积统一防治,也加速了新农药(械)、新技术的推广。1997年,范仰东又建立了瑞安市级植保综合服务部,与100多个乡村农业服务站配套,形成植保社会化服务网络。
如今,60多岁的范仰东已经退休了,但他服务新“三农”的热情丝毫未减,在这块他为之奋斗了大半辈子的土地上,依旧能看到他不知疲倦到处奔波的影子。他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路还很漫长,要让农民尽快富起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要不断加大农业科技的普及推广力度,不断引进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把农业科技变为现实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