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人物写真

一心痴迷育良种

——记永康农业局高级农艺师王宝勇

  •   见习记者 程益新 本报记者 徐碧芳
      阳台,人们往往喜欢种些花草来美化居室环境,然而,记者日前在杭州一位老人家的阳台上看到了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东西——水稻。指着阳台上的水稻,老人对记者说:“这是‘双二占’和‘爱红26’两个早稻品种,现在政府鼓励农民多种粮、种水稻,我想把这两个优质高产早稻品种重新繁育出来。”这位老人叫王宝勇,今年已72岁了,是我省有名的水稻育种专家,他育成的“晚青32”高产晚籼稻当时堪与杂交稻媲美,他育成的“八宝糯”至今仍为广大种植户所喜爱。
    育出的品种风头盖过杂交稻
      自1959年从原浙江农学院毕业后,王宝勇就一直从事农业科研、生产、教育和技术推广工作。1973年,王宝勇在当时刚成立的永康县农科所工作时发现,晚稻品种对自然条件的选择性很强,在其他地方种得很好的品种,到了永康表现却很一般。于是,他萌生了培育适合当地种植的晚稻品种的念头。
      由于受气候条件影响,培育一个新品种,在我省一般需要四五年才能定型。为了节省时间,王宝勇提出到海南去育种,这样一年可当两年用,三年就能培育出一个新品种。但当时有人认为,一个县级农科所去搞育种,没有条件也没有必要,再说经费也不允许。可王宝勇铁了心地要培育出一种适合当地种植的晚稻新品种。没有经费,他用自己的工资垫付,没有后勤保障,他让妻子把过年分的两斤猪肉烧成了干菜肉,就这样,王宝勇踏上了赴海南育种的征途。
      当时全国的晚稻生产主要沿用传统农家品种,不但生长期长、耐寒性差,且个子高,易倒伏。总结分析了这些情况以后,王宝勇根据日照长短结合晚稻感光性的特点,决定把秆子矮、有一定生长期的早稻和当时育种普遍用的“巨晚一号”晚稻杂交,取其所长,优势互补,从中分离出杆子矮、抽穗整齐、生育期适中、耐寒性强的植株。
      经过3年的提纯复壮,终于在1979年,王宝勇拿出了他的新品种“晚青32”,且一炮打响,亩产达650公斤,与当时的杂交稻组合——“汕优6号”并驾齐驱。
      1981年,我国遭遇了罕见的低温灾害天气,杂交稻大面积减产,而“晚青32”竟毫发未损,再加上“晚青32”为常规品种,种子便宜,安徽、江西等地开始大量引种推广,甚至被农民称之为“不需制种的杂交稻”。
    “第四个子女让我至今牵挂”
      上世纪80年代初,王宝勇调入永康县农场工作。在参与粮食收购时王宝勇发现,许多农民挑来卖的糯谷中有很多杂谷。有心的王宝勇检测后发现,这些糯谷的纯度只有49%,其余全是杂谷。这一检测结果让王宝勇很痛心,同时,也再次激起王宝勇培育糯米新品种的激情。他采用从日本引进的“城堡一号”和本地的“八金465”杂交,通过多轮选种后发现,它的第五代亲系中有四个姐妹系表现比较突出,最后挑出了一个亩产超过600公斤的品系,取名为“八堡糯”。1989年,省品种审定小组审定的结论是:“八堡糯”颜色翠绿、分蘖力强、抗病虫能力强、适应性广,产量高,好脱粒,口感好糯性强,且耐“时差”,到了俗称“关秧门”的8月15日仍然可以种。从此,“八堡糯”也正式更名为“八宝糯”。国家农业部稻米品质测定中心更是把“八宝糯”归为一级优质米。
      1992年,“八宝糯”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全国农产品展销会,被上海日航公司老总相中,指定其作为做点心的原材料,第一次就买了90公斤,公司里的日本空姐也竞相购买回国。在当年的展会上“八宝糯”还被评为销量最高奖。
      从“八宝糯”面世至今已近20年了,现仍受永康农民的欢迎。在永康,有一个种“八宝糯”的专业户叫金圣有,每年都要种50多亩,为了保证品系的纯种,每到播种、插秧、选种时,王宝勇都要去永康,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他的“第四个子女”,每年至少要看望3次。
    革新技术促高产
      好马也需好鞍配。多年的育种经历,使王宝勇领悟到,水稻要高产,除了种子以外,还要有科学的种植技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农业生产中“靠插不靠发”、“大丛密插”的做法十分盛行。王宝勇在实践中发现,这是一种错误的技术路线。为了证实自己的判断,他将杂交水稻的“二段育插”、“单本种植”同他搞“单本繁殖的稻种繁殖技术”相比较后发现,“单本种植”可增加穗粒数,增加谷粒的充实度和千粒重,增强茎秆抗倒能力,有利于提高产量和品质。于是,他开始了5年的多类型、多品种“大跨度”试验,将播种量从每亩7.5公斤到120公斤分档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不论杂交稻还是常规稻,早稻还是晚稻,产量随播种量的减少而递增,他将这些成果应用在育种上,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他培育的“晚青32”的用种量为每亩1.5公斤,双本插、单产可稳定在500公斤左右,最高达650公斤,在永康全年三熟高产竞赛中,舟山镇晚稻搭配“晚青32”的高产田,以年亩产超“三纲”夺得冠军。
      以前,农民都有“早稻搭一搭,晚稻插到隔”的插秧习惯,王宝勇经过实践发现:深插是晚稻减产的人为祸害,深插可减产13.5-37%。他经过实验观察,终于解开了晚稻深插减产的谜底。原来,深插的稻苗需形成地下茎节,将生长点提升到离地面一寸左右,才能恢复正常生长,每产生一个地下茎节需耗费1张叶片的养分和5天的时间,而且使植株变矮,生长期推迟,有效穗减少,空秕率增加,千粒重下降,难逃减产的命运。王宝勇对症下药,提出防止耕耙过深过细,不现耙现插和带土撬秧移植(以后发展为抛秧)是避免插秧过深的有效措施。如今,这些技术已被农民所应用。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