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2-C3版:浙江畜牧兽医

生态养殖和谐发展

——

  我省畜禽规模养殖场排泄物治理利用综述
  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2005年,我省全面实施“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三年计划,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是整治行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三年来,我省农业部门将畜禽规模场排泄物治理作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畜牧业的突破口来抓,克服重重困难,不仅圆满完成了省政府交办的任务,而且形成了发展生态畜牧业的良好氛围,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畜牧生产方式转变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年治理4245家规模场
  三年来,我省累计投入资金4.28亿元,对1960家年存栏生猪500头、牛50头以上(杭嘉湖地区年存栏生猪300头、牛30头以上)的规模场进行了有效治理,基本实现了畜禽排泄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同时,还示范带动各地自行治理规模场2285家,有效改善了农业农村生态环境。
  经测算,通过“811”整治,仅省级治理场的治污设施就年可处理污水893万吨,处理粪便106万吨,尿151万吨,可减排BOD(生物需氧量)6.13万吨、COD(化学需氧量)6.42万吨、氨氮0.52万吨、总磷0.39万吨、总氮1.14万吨。同时,建成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75个、有机肥加工厂1个,年可解决约3.5万户散户300万头生猪粪便的处理难题,可收集畜禽粪便128万吨,加工初级有机肥30万吨。
农牧结合走上生态路
  在加强治理的同时,我省还积极推广畜牧生态养殖小区建设,走出了一条农牧结合、生态循环型畜牧业发展新路,积极引导各地走“园中有场、场在园中”、“畜禽上山、肥水养林”等生态循环型畜牧业发展路子,总结出了一大批畜禽生态养殖和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的新模式、新技术,因地制宜地推广了桐庐万强牧场污水灌溉“零排放”、嘉兴南湖区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龙游县沼液异地利用等排泄物治理的典型模式。
  三年来,我省共建成畜牧生态养殖小区500余个,入区从事畜禽养殖的经营者5287户,并带动3.59万农户发展畜禽养殖,还认定了129个省级现代畜牧生态养殖示范区。
  现在,农牧结合、生态养殖已逐渐成为我省畜禽排泄物治理的主要途径,1960家省级治理场中,采用农牧结合治理模式的1751家,占总数的89.3%。
  目前,我省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年存栏猪500头以上、鸡3万羽以上、牛100头以上的养殖场)粪尿综合利用率已从2003年的73%提升到目前的90%,养殖废水处理率也从56%提升到83%。
新三年治理任重道远
  前不久,省政府出台了《“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实施方案》,要求今后三年内完成年存栏猪100头以上、牛10头以上畜禽养殖场(户)排泄物治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户)排泄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省农业厅已对此进行部署落实。
  根据治理方案,今年,我省要完成生猪存栏300头以上、牛30头以上(杭嘉湖地区生猪存栏200头以上、牛20头以上)的1997个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排泄物治理,涉及80个县(市、区),治理数量超过前三年的总数。
  省农业厅要求,新一轮治理工作面临数量多、分布广、规模小、资金少等困难,各地要借鉴以往治理经验,切实做到政策不变、力度不减、工作不松、措施加强,积极探索小规模养殖场(户)排泄物治理、利用与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采取扎实有效措施,确保治理工作按期完成。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