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3版:技术推广

机插碰到这些问题怎么办

  机插秧苗出芽不匀、长短不齐。由于农户在育秧时采用人工播种方法,因此在保证种子发芽率的基础上,出芽均匀度就取决于人工播种的均匀度。所以,播种时首先应尽量减少重播与漏播现象;其次在秧板上铺放育秧软盘时,必须保证秧板平整,并清除前茬根茎、杂草,使育秧软盘底部与秧板紧密贴合,不致于因所吸水分不同造成秧苗生长不齐。
  秧盘床土厚度不匀、秧块尺寸不符规格。采用秧田泥浆土做秧苗床土,能降低生产成本,但因所含水分不同及农户在装盘后沉淀时间不同,导致最后床土厚度不均,薄的仅为5毫米,既对秧苗生长不利,也给机插带来装秧困难,前后秧片连接时易产生拱起,难以保证机插供秧的连续性。而育秧软盘铺放时若盘与盘之间未紧贴,会导致秧盘铺放泥浆后因挤压而变形,造成尺寸不符规格,影响机插质量。针对以上问题,农户在插秧时要注意操作方法,如对厚度不匀的秧块不要两块一起连续装,要待前块秧块即将插尽时再装秧,避免产生拱起现象;对尺寸不符规格的秧块进行修整或筛选,挑出的秧块可用作补秧,避免出现堵塞、漏插现象,保证机插质量。
  苗床压杆与压苗棒位置不注意调整或调整不当。在一些双季稻产区,两季的秧苗长短不一,农户育秧技术的不同也会造成秧苗高低不等,但机插时,操作人员往往不注意调整苗床压杆与压苗棒位置,导致机插时出现秧苗立姿不正、散乱现象。因此操作人员应根据秧苗的长短、插秧后立姿及时调整,一般压苗棒应位于秧苗高度的一半,对于徒长苗应略调高位置,而对于短苗(12厘米以下)应位于最低处,具体可通过改变压苗棒的上下插孔位置进行调整。而苗床压杆的位置一般以距离苗床土表面1-1.5厘米为标准,当秧块不易向下滑动时,可稍许抬高位置,具体可通过改变弹性固定板与调整螺栓的联结来调整。
  不注意调整与更换秧针。随着作业时间延长,秧针不可避免出现磨损与取秧位置的变动,最终导致各秧针的取苗量多少不一,插植散乱,有的导致推秧杆卡滞,影响推秧。因此,在每天作业前应检查秧爪与取苗口的左、右位置是否正常,检查秧针是否过度磨损,与推秧杆的间隙是否正常,超出标准时应及时调整与更换,以保证插植质量。
  油压感度开关不注意因地调整,造成栽插深度不标准。操作人员一般在开始机插时会调整油压感度开关位置以保证栽插深度,但随着连片作业的推进,田块转移后往往不注意及时调整,造成因不同田块泥土软硬不同而影响栽插深度,所以应注意因地调整,保证栽插深度在10毫米左右。
  插秧机田中移动(不插状态)时未将插秧部放下,以致于秧苗栽插于车轮行走痕迹处,造成秧苗倒伏或散乱,既影响栽插质量,也加大了机插后补苗工作量。因此,插秧机在田间移动时,应将插秧部放下,利用浮船消除车轮痕迹,但此仅限于直线行走状态时。 (余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