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文摘周刊

30年前可口可乐重返中国

  1978年12月13日,北京饭店。美国可口可乐公司与中国粮油进出口总公司签订协议,可口可乐在撤离中国大陆30年后重返中国市场,可口可乐由此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家进入大陆的外企。
李先念手写的一张纸条
  可口可乐重返中国,整整酝酿了三年。
  事情要从后来曾任外经贸部副部长、中国进出口银行董事长、中国“入世”第二任首席谈判代表佟志广早先在美国任职的时候说起。1976年,中美两国的外交级别尚处于互设联络处。佟志广在中国驻美联络处任商务秘书。一天,当时的可口可乐公司总裁马丁到华盛顿找到联络处,向佟志广表达了一个愿望——向中国出口可口可乐。1977年,佟志广回到国内,进入中粮工作。这一年,可口可乐总裁马丁访问北京,又找到他,再次传达了可口可乐希望重返中国的想法。
  到了1978年,中国的政治局势渐渐明朗。经过当时中粮总经理张建华和佟志广等人多方努力,可口可乐与中粮进入实质性接触。当时,我们没有中央的红头文件,仅有李先念副总理手写的一张不大的纸条,意思大致是说可以进行此项工作。这张纸条就是中粮引进可口可乐的“尚方宝剑”。
  经过多次接触,中粮与可口可乐终于在北京饭店签署了协议,允许可口可乐进入中国。根据中粮总公司的安排,在香港五丰行协助下,首批3000箱瓶装可口可乐于1979年底由香港发往北京。
“不准卖给中国人一瓶”
  可口可乐公司在北京的工厂于1981年4月投产后,产品供应旅游饭店,收取外汇。1982年初,征得外经贸部同意,将供应旅游饭店之后剩余的汽水,由北京糖业烟酒公司系统在北京投放市场销售。
  那时,对于国人来说,可口可乐还是一种奢侈品。最初的可口可乐卖到4元钱一瓶,大饭店里要20元一瓶。为了尽快打开市场,可口可乐总公司决定搞促销。
  1982年冬天的一个周末,可口可乐公司在北京的各大商场推销自己的汽水,买一瓶可乐,送一个气球或一双带包装的筷子。据考证,这是中国现代市场上第一次卖场促销活动。
  北京各大报纸对此做出激烈反弹。《北京日报》的《内参》以“可口未必可乐”为题发表文章,认为在国家缺少外汇的情况下,引进可口可乐是浪费国家的外汇资源。一位领导在这份内参上批示:只准卖给外国人,不准卖给中国人一瓶。根据批示,北京停止了内销。一夜之间,所有可口可乐都从商店的柜台里撤下来了。
咖啡因风波
  1983年又发生了一件事。有地方卫生部门提出,“可口可乐含有咖啡因,不符合卫生要求。”他们的根据是,东北一个研究所给白鼠喂了可口可乐之后,白鼠十分兴奋。
  可口可乐公司从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收集了含咖啡因饮料的资料,然后拿着这些资料去说服中国政府:茶所含咖啡因是同等浓度可乐的6倍,中国为什么不禁止喝茶,却不让喝可乐呢?此外,可口可乐还邀请中国官员到各国访问座谈。然而这个过程对于可口可乐公司来说相当漫长,工厂闲置,公司一愁莫展。
  无奈之下,可口可乐公司只好去找他们的合作者中粮总公司,请中粮帮助进一步协调。中粮决定,以“人民来信”的形式直接向中央领导反映问题。信的主要内容是:北京生产的可口可乐有96%是国产原材料,可口可乐公司供应的浓缩液只占成本的4%。北京内销的可口可乐不仅没有花国家一分外汇,通过旅游饭店,还为国家赚回大量外汇。将剩余部分投放市场,一方面丰富市场供应,同时工厂可获得可观利润。之后,外经贸部领导责成中粮代部拟稿向国务院请示,获得了同意。这以后,可口可乐恢复了在中国国内的销售。从此,可口可乐“学乖了”,只是暗暗地卖,不敢再做宣传。
  真正打破不敢声张的局面,是在1986年。这年10月,英国女王首次访华。英国广播公司BBC为此拍了一部纪录片,中央电视台要买片子播放,找到可口可乐,希望赞助20万美元,回报是在片子播放前后放可口可乐广告。当时可口可乐一年在中国卖汽水也赚不到20万美元。但美国人很清楚,可乐的广告一旦在央视播出,就意味着可口可乐公司可以光明正大地在中国做生意了。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 李扬/文)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