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三农论坛

耕地质量问题不容忽视

  黄小民 蓝远恩 毛正荣 王振华
  近年来,衢州市切实履行耕地保护责任,正确处理耕地保护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系,到2007年底,全市耕地保有量达218.15万亩,连续13年实现了耕地总量动态占补平衡。在完成耕地保护任务的同时,衢州市在耕地质量建设上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对耕地质量建设重视不够。一些地方存在着重数量轻质量,重产出轻投入,重使用轻建设等现象;二是耕地质量不容乐观。中低产田面积大,耕地肥力水平低,“占优补劣”相当普遍。同时,随着工业和城市“三废”的大量排放,农用化学物质的不合理使用,耕地污染日趋加重;三是耕地质量建设内容单一,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据调查,近些年衢州市耕地质量建设主要局限于改造中低产田,偏重于耕地外形的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对耕地内在的质量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尤其是专项用于培肥土壤、提高地力的资金投入极少;四是耕地质量建设管理体制和措施不够完善。
  今年,衢州市5个县列入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县,具备全面开展耕地地力建设的基础条件。为进一步加强全市的耕地质量建设,确保粮食安全和其他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特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进一步增强耕地质量建设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把它作为确保全市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纳入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日程。
  2、制定规划,加强考核。尽快启动县级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工作,编制《衢州市五年耕地质量建设规划》、《衢州市耕地保养管理实施意见》和《衢州市耕地质量占补平衡办法》,把耕地质量建设列入各级政府的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耕地质量占补平衡与管理措施,狠抓落实。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使衢州市耕地质量占补平衡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3、落实政策,增加投入。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将部分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有关问题的通知》的文件精神,按各市、县不低于土地出让平均纯收益的15%确定用于耕地建设的政策,划出一定比例的资金或者在出让商业和工业用地时,在出让价格的组价结构中,增加耕地占补平衡的组价因素,专项用于耕地质量建设。
  4、健全体系,长效管理。建立由市及各县(市、区)政府有关领导牵头,农业、国土等部门参加的耕地质量占补平衡工作协调小组,以及耕地质量动态监测预警体系,对全市耕地质量实行实时、动态、长效、有效监管,为因土种植、因土改良、因土施肥和合理配置土、肥、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全面落实“增”(增施有机肥)、“提”(提高肥料利用率)、“改”(改良土壤)、“防”(防止土壤退化)等耕地质量恢复措施,遏制基本农田土壤退化、地力下降趋势,努力提高耕地综合产出能力。重点开展耕地尤其是新增耕地的地力建设,推广秸秆还田、有机肥(包括沼渣、沼液)施用、精确定量平衡施肥等地力培肥技术,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和产出率。要加快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为农民、农技人员以及农业决策者合理安排作物布局、科学施肥、节水灌溉,提供耕地资源信息服务和决策支持。(第一作者系衢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