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陈胜伟)道路脏了,要环卫工人去打扫;河道污染了,又该怎么办呢?浙江林学院张立钦教授利用人工方法培育出一种可“吃掉”污染物的细菌,既可净化水质,又不会带来新的污染。在一年时间里,这些细菌成功地对温州市龙湾区的上庄河与屿田河进行了“打扫”,使臭水沟恢复了清澈。
上庄河、屿田河全长约2600米,因沿河工业企业的污染,全河段沉水植物基本绝迹,水质发黑发臭。当时人在桥上都吃不消长时间站立。
2007年,龙湾区委、区政府决定把上庄河、屿田河水体生态修复工程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张立钦教授和他团队承担了河道污染整治和生态修复任务。他们从当地河水里提取土著细菌,进行大规模培养后,再将细菌播撒到水中,用它们来分解氮、磷等有机污染物。此外,通过种植河面水生植物等配套措施,为土著细菌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从而最终形成良性循环的生态修复链。
经过一年多的实施,上庄河与屿田河里培养了大量能吞吃污染物的细菌,龙湾区16万平方米河水水体变得不再黑臭,如今不仅没有了往日的异味,而且还游动着鱼虾。张立钦教授还认为,由土著细菌担任河流“清道夫”,成本不高,也不会造成其他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