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素有“诸暨湖田熟,天下一餐粥”之美誉的诸暨市坚持科学发展观,运用统筹理念,切实把粮食生产作为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以扎实有效的措施和强有力的政策扶持,确保了全市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粮食总产量位居全省各县(市、区)第一,并获2005年“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和2006年、2007年“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市”的荣誉称号。
2007年,诸暨市再次实现了粮食播种面积、单产和总产量的“三增”,并取得了粮食面积、总产连续第四年稳定增加的良好业绩。据统计,2007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75.54万亩,比上年增加3.56万亩,增长4.94%。粮食平均单产457公斤/亩,平均增产6公斤,增长1.33%;总产量34.54万吨,增产2.91万吨,增长6.27%。全市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327公斤,比上年增加20公斤。
领导重视 工作有力
诸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工作。把这项工作列入2007年重点工作和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落实镇乡街道行政首长负责制,分解下达目标任务,加强日常工作督查,开展粮食优质丰产竞赛,2007年年底评定粮食生产优胜镇乡5个,分别奖励10万元,激发了镇乡街道抓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市级主要领导密切关注、多次过问了解粮食生产工作;分管副市长在关键季节,亲自带领人员,赴镇乡街道,深入农村田头,督促检查粮食生产工作,为该市粮食生产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强的领导后盾和组织保障,构建了政府抓粮食的长效工作机制。
政策扶持 投入强劲
为了认真落实中央和省粮食生产扶持政策,诸暨市及时出台了《2007年度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意见》、《关于切实做好2007年粮食生产工作的意见》等政策,从八个方面巩固和加强对粮食生产的扶持。一是全额配套种粮大户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和农机、植保作业补贴政策;二是加强早稻示范方补贴,把早稻示范方的补贴标准从去年每亩50元,提高到80元,甚至100元以上;三是继续实行晚稻和冬种示范方补贴;四是对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每亩补贴30元;五是继续开展粮食优质丰产竞赛;六是扶持奖励粮食、农机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新型公共植保服务组织;七是继续实行早晚稻谷最低收购价和价外补贴政策;八是继续实行粮食收购预付定金和售粮奖励政策。镇乡街道也均给予配套补贴。据统计,2007年该市在粮食生产中配套投入财政补贴资金达1365.59万元,比上年增长21.93%,构建了稳健的粮食补贴投入机制,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培育主体 创新服务
针对民营经济发达,农业劳动力十分紧张的实际情况,2007年诸暨市积极创新粮食生产服务机制,涌现了合作社辐射带动、农业企业承包农田和村干部、种粮大户带头季节性流转等粮食生产新形式。同时,大力培育发展新型粮食生产主体,全市共有粮食、植保、农机等合作社35家,入社社员319人,服务面积达24.68万亩。其中,定荡坂农机合作社在早稻生产中,赴周边15个镇开展跨区机插服务,辐射带动作用明显,被确定为全国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联系点。2007年,全市共开展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服务20910亩,比上年增长278%,开展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服务20461亩,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粮食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构建了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长效服务机制,全市粮食商品量比上年提高7.18%。
科技入户 高产示范
作为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县(市)之一的诸暨市,2007年扎实推进责任农技推广制度建设,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水稻单产提升工程和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成立了水稻专业专家组,巡回举办粮食技术培训班115期,培训农民1.87万人次,印发农技资料22万份,推广水稻主导品种7只、主推技术7项,其中直播等轻型栽培技术33.39万亩次,强化栽培技术16.12万亩,测土配方施肥35万亩,超级稻 16.63万亩,建立无公害稻米基地10.25万亩,全市水稻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坚持良种良法结合,农机农艺配套,集成组装先进技术,建设水稻高产集成技术示范方195个,面积37356亩;积极开展高产攻关,全市粮食单产水平进一步提升,王家井155亩超级早稻“中早22”机插示范方,经省专家组实割验收,平均亩产量达621.1公斤。2007年全市早稻平均亩产437公斤,比上年增产7公斤;晚稻亩产529公斤,增6公斤,再创水稻单产的历史新高。粮食平均亩产比全省平均386公斤(2006年)高71公斤。
依法治粮 强化保障
为了确保45万吨粮食生产能力,诸暨市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的“五不准”制度,严禁随意改变基本农田用途,严格实行耕地“占补平衡”。加快农田基础设施和标准农田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正确处理用地和养地的关系,全市实施农田“沃土工程”21万亩,发展冬季绿肥生产12.7万亩,培肥土壤,提高地力。同时,通过大力推广“草莓+早稻”、“西瓜+单季晚稻”、“蔬菜+晚稻”等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创新耕作制度,优化种植结构,提高耕地利用效率。在全面推进粮食标准化生产中,推广使用生物农药和低毒低残留农药,提高粮食生产质量安全水平。还在全市范围内积极开展农资信用体系建设,基本实现农资放心店建设和农资企业档案建档全覆盖,引导合法诚信经营。认真落实市级粮食救灾种子储备制度和农药应急储备制度,为粮食生产安全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