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游县地处金衢盆地,拥有耕地面积36.28万亩,其中水田32.2亩,旱地4万亩,发展粮食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自2004年以来,龙游的粮食生产实现了快速增长,出现了面积增、单产增、总产增的喜人局面。在2006年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的基础上,2007年又被省政府授予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种粮大户傅献军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大户标兵称号。
制止耕地抛荒
县乡两级制订了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指导意见,将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计划到田。并加快土地整理进度,高标准、高质量开发标准农田,切实保障基本农田的综合生产能力。同时,理直气壮地制止各种违法用地行为,确保基本农田用途。为使种粮农民用上放心药、放心种,该县有关部门积极开展“绿剑”保春耕活动,协调农资供应,规范市场行为,制止假冒伪劣。通过推广“献军种粮模式”,以服务取得早稻一季经营权,全县共扩大早稻面积1.5万亩。
落实扶持政策
一是通过发放政策资料、开展农技培训、种粮大户座谈等多种形式,向农民群众传达政府扶持粮食生产的信息。全县统一印发了11万份政策宣传资料,分送到千家万户。
二是按照“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不折不扣地兑现各项优惠政策,全县共发放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综合补贴、农机补贴等各项粮食扶持资金869.8万元。与此同时,县政府还千方百计安排配套补助98.9万元。
健全推广体系
龙游县委、县政府对农业的投入逐年加大。县乡建立了“四位一体”新型农业服务体系,聘请首席农技推广专家15名,配设农技指导员50名;乡镇设立农业产业化服务中心,聘请责任农技员118名,按照“十个一”的标准初步完成了规范化农业产业技术服务中心的建设;村级设立农技服务站,配设村级科技站长和动物疫情测报员773人,建立县、乡、村、户四级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形成首席专家→技术指导员→责任农技员→村级农技服务站(科技示范户)“一条龙”式的组织服务体系。农技110由县乡两级向行政村延伸。各级农技人员都能根据不同的专业和各自的特长,深入农村、农户、田间地头,开展各项试验、示范和技物配套服务。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科技的到位率,有力地促进了粮食生产的健康稳定发展。
推广先进技术
实施粮食作物种子工程。根据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要求和当地实际,确定了全县优质、高产、专用的粮食作物主推与重点示范品种。全县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98%以上。同时建立了粮食作物救灾种子储备制度,每年县财政拨款10万元,用于救灾种子储备的补助。
积极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一是推广水稻强化栽培和直播、抛秧、旱育秧等省工节本增产技术。全县水稻直播面积6万亩,旱育秧面积15万亩,塑盘抛栽面积1.5万亩。在实施轻型栽培技术中,大力推广水稻“双机双抛双千”种粮技术,把先进的农业技术与农机具结合运用,示范面积1万亩,早、晚稻两季年亩产1012公斤,比常规亩产798公斤,增长214公斤,增长26.8%,为该县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成功经验。二是积极推广无公害稻米生产技术,努力发展无公害稻米生产,推广保护性耕作、经济绿肥、平衡施肥等技术,科学合理指导农户施肥用药,实施化肥减量增效面积43万亩,秸秆还田面积30.5万亩。三是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提高对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的监测预报和预警控制能力。开展水稻纵卷叶螟、螟虫等重大病虫害的区域性治理,实施水稻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工程。四是加强科技推广和技术培训。全年培训51860人(次),印发各类技术资料35.6万份,深入组织开展农技人员联基地、联大户活动,县乡两级都有示范点,村有示范户(村级396户),县乡两级农技人员人人都有联系户,提高了农业科技的到位率和入户率。全县共推广高效节本技术26.1万亩,单季稻五改技术9.6万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15.3万亩,有力地促进了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
切实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积极引导和鼓励种粮大户和经济组织购置中小型农业机械,实现粮食生产耕作、收获机械化,减轻农业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2007年全县拥有耕作机5590台,收割机144台,机械作业面积比上年增20%以上,累计面积达38.6万亩。
建设示范基地
2007年县农业局重点抓小南海镇圩塘朱500亩水稻“双机双抛双千”示范基地、石佛白马畈单季稻高产示范基地、十里坪200亩嘉育253直播示范方等3个粮食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各乡镇(街道)农技站根据当地实际和粮食作物优势品种,分别择优建立示范基地。据统计,全县各季粮食作物示范面积达1.89万亩,县乡两级共建立示范畈28个,示范畈产量水平明显高于非示范区10%以上,示范辐射力强,影响大,示范效果好,真正起到了指导、示范、推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