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6D2-3版: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机插水稻高产的关键

  扬州大学农学院
张洪程
  水稻机插栽培是水稻生产发展的基本方向,生产上要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技术问题。
高产的技术难点
(一)两个基本问题
  1、由于机插稻采用小苗机插,对秧龄的限制尤其严格,与传统手栽稻相比全生育期大大缩短了。
  2、机插秧育秧是在秧盘中进行的,播种量大,秧苗的生长完全处在一种密生生态条件下,秧苗素质常常变差。
  由于容易形成超龄秧栽插,其生育前期的生长往往要受到抑制,直接导致个体生育前期生长量不足,并影响中期群体物质的积累与群体结构的优化,相当程度上加大了培育高产群体的难度。(二)解决途径
  1、适当稀播培育适龄壮秧。
  2、通过活棵分蘖阶段生长状态的调整,促进个体加快进入壮苗状态,充分发挥个体的生长潜力,使其达到理想的群体规模。
  3、在前期达到理想群体规模的基础上,中期充分利用群体生长优势,塑造高产群体,优化群体结构,促进壮秆大穗的形成。
  4、依靠大穗强化后期生长的优势,使群体在生育后期仍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保证籽粒充分灌浆结实。
播量(密度)
  通过适当稀播,强化匀播,培育适于机插的壮秧是高产的关键。
  江苏省近几年的实践表明,常规粳稻高产机插栽培,其种子千粒重为25~28克,每盘用干种子100~120克为宜。对于杂交稻能否广泛机插,主要突破口就是能否通过稀播培育壮秧,既使杂交稻大穗优势得到最好的发挥,同时又降低种子成本。
秧龄
  移栽秧龄与秧苗素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水稻植株个体的发育基础,最终影响机插水稻的产量高低。从20天、25天、30天三个秧龄处理表明,移栽秧龄越大,秧苗素质越差。即20天秧龄处理的秧苗素质最好。由不同秧龄处理(18~33天)对机插常优1号、武粳15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可见,秧龄18、20天处理的产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栽插穴数(苗数)
  我们试验了4个常规品种在亩插1.5、1.7、1.9万穴的三个栽插穴数中,均分别布置每穴1、2、3、4、5苗的穴苗数处理。结果:(1)三个亩插穴数中均是每穴插3苗产量最高,4苗略低,表明3~4本较好;(2)四个品种中,产量均随亩插穴数增多而增产,均是亩插1.9万穴,每穴3苗产量最高。
  其它试验点的试验表明,生育期长的、早栽的、分蘖力强的大穗型品种,特别是杂交稻亩栽1.5~1.7万穴,每穴2苗左右,产量最高。
肥水管理
(一)定量施氮1、施氮总量施氮总量(公斤/亩)=
目标产量的需氮量-土壤供氮量
  氮肥当季利用率
  2、氮肥运筹 基蘖肥与穗肥比为6:4,其中基肥与分蘖肥比为4:6,分蘖肥两次施用。
  3、穗肥施用 穗肥均分别于倒4、倒3(或倒2)叶期分两次施用,并看苗情作必要的调整。要特别强调适当早施重施促花肥,如6个伸长节间品种,在倒4叶期即应重施促花肥。(二)定量灌溉
  1、活棵分蘖阶段 机插稻栽培以薄水层机插,活棵期应采用湿润灌溉为主,待移栽后长出第2片新叶后,建立浅水层,并维持到整个有效分蘖期。
  2、定期早搁田 在N-n-1叶龄期,当群体总茎蘖数达到穗数苗的80%左右(70-90%)开始断水搁田。早搁、多次搁、适度搁,使土壤沉实、田表裂小缝、土壤不陷脚为宜。
  3、拔节至成熟期实行定量湿润灌溉 即搁田后,每次灌2~3厘米深的薄水层,待田水耗至15~20厘米,丰产沟沟底无水层时,再复灌如上深度的水层,周而复始,直至成熟前七天。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