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启鸿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是一项省工、节本、增产、高效的技术。它根据水稻高产的生育规律,采用“最少(精简)的作业次数”,在水稻生长的“最关键的叶龄期”,用“最经济的密、肥、水、药施用量”,获得最高的产量、最好的资源利用率、作业经济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
1、精确定量合理确定基本苗。
根据当地主推品种高产的每亩适宜穗数、移栽秧苗叶龄和素质,及其在本田能可靠产生的单株有效分蘖数,计算出合理的基本苗数。可有效克服基本苗不足或过多的问题,在基本苗不合理的地区可增产10%左右。
2、施肥的精确定量。
(1)氮、磷、钾三要素合理比例的确定。可根据测土配方施肥中“3414”(3416)试验结果计算确定。
(2)合理施氮总量的确定。根据当地获得目标产量需氮量、土壤供氮量和氮肥当季利用率三个参数来计算确定。在精确定量栽培中必须应用此法。大面积生产中,有条件的地方也应积极示范应用。
氮肥总用量根据斯坦福方程:施氮量=(目标产量需氮量-土壤供氮量)/氮肥利用率,进行计算而得到。
实例:江西奉新县早稻目标产量550公斤/亩的籽粒需氮量预估为:5.5×1.8=9.9公斤/亩。预估无氮区水稻基础产量250公斤/亩,土壤当季供氮量=2.5×1.5=3.75公斤/亩。肥料当季利用率按42.5%计,氮肥总用量=(9.9-3.75)/0.425=14.47公斤/亩。如在栽前秧苗重施送嫁肥(8克/盘),则大田一般可节省纯氮1公斤/亩(即总施氮量只需13.47公斤/亩),主要省在基肥中。
(3)调整氮肥中的基蘖肥和穗肥施用比例,减少基蘖肥施用比例,增加穗肥施用比例,实行前氮后移。基蘖肥比例:由原来80~100%的“一炮轰”施肥量,减少为55%(50~60%,南方单季稻)或65%(60~70%,南方双季稻和东北一季稻);穗肥施用比例:由原来的0~20%提高到45%(40~50%,南方单季稻)或35%(30~40%,南方双季稻和东北一季稻)。
采用前氮后移的施氮改革,只需要把施氮总量进行前后比例的合理分配即可。前氮后移可以减少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防止中期旺长;推迟封行,防止病害和倒伏;在有效减少无效分蘖基础上增施穗肥,可显著促进大穗,又不影响结实率和粒重,因而能显著增产。
3、在有灌溉条件的地方,改长期大水漫灌为精确定量节水灌溉。
移栽后至有效分蘖叶龄期,基本保持浅水层灌溉,结合2次灌水间的短期落干露田,促进发根分蘖。在有效分蘖期够苗期前一个叶龄,停水干田,够苗后加重烤田,至土壤板实有裂缝,可有效控制无效分蘖。穗分化开始后,采取湿润灌溉(干干湿湿),上一寸左右浅水层,3~4天自然落干后,露田2~3天,再灌一次浅水,而后再次落干露田,如此往复,直至成熟能够满足水稻的生理需水。采用这一节水灌溉方法,可以有效控制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促进根系生长并提高活力,利于促进大穗形成并提高结实率;还可防倒伏和早衰。各地试验证明,节水灌溉可较习惯灌溉增产8.1%~14.2%,节水15%-30%,还能明显改善稻米的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
4、提高秧苗素质。
大面积生产上秧苗素质普遍较差,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播量大,二是秧龄长(一般到7叶龄才移栽),致使本田期不能充分发生有效分蘖,导致穗少、穗小。由于上述原因,即使采用旱秧,也不能发挥优势;而且旱秧的播量大,秧龄增长,秧苗素质很差。因此,一是要尽可能缩短秧龄。一般机插稻控制在3叶1心移栽;抛秧稻控制在4叶一心前移栽(双季晚稻可迟至5叶一心);手栽稻控制在4叶一心至5叶一心之间;双季早稻不超过6叶、连作晚稻和单季稻不超过7叶移栽。二是降低秧田的落谷量,合理计算播量。机插稻可根据每亩基本苗数、每亩栽插穴数、秧爪抓秧块的面积和平均每平方厘米苗数计算每盘播种量。抛栽稻则根据每亩基本苗数、每只秧盘适宜苗数,来确定秧盘数和每盘播量。手栽稻根据每亩适宜基本苗数,秧龄和合理的秧田和大田比(要适当扩大秧田的面积,降低秧大田比),计算合理秧田播量。短秧龄稍密,长秧龄要稀。
5、在手工移栽地方,采用宽行、窄株距(8×4,单季稻9×4)的配置方式,可较穴数相同的方形栽插(6×5,6×6)方式显著提高产量。
这样种方法:一是提高了穗数(分蘖因受光条件好,促进了成穗)。二是扩行结合增施穗肥,显著促进大穗形成。
6、保证浅插(栽插入土2~3厘米,抛栽要提高秧根入土率,保证绝大多数秧苗基部入土 1~2厘米),是早发高产的基本保证。
保证浅插的关键,表土要沉实,不栽混水秧(抛栽相反),机插稻要在表土沉实(1-2天后)后才能插秧。
7、改耕翻晒垡为表层耕作,实施浅耕少耕。
这一改进,有利于节省耕田能源和费用;减少泡垡水一半左右;表土容易沉实,有利于田面平整、浅插,并利于以后的晒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