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文摘周刊

黄武学:中国承包火车第一人

  1998年3月18日凌晨,中国铁路史上首列私人承包的行包专列从广州火车站鸣笛开动,开中国铁路史私人承包火车先河者就是富奎集团的总裁黄武学。
  回望30年,在黄武学心中留下的是怎样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
谁先承包,谁就占领了创富的制高点
  2008年3月3日,火车徐徐停稳,记者来到了辽宁省海城市。
  一位海城老者说:“黄武学的创业史,海城人几乎没有不知道的。”
  1955年2月9日,黄武学出生在海城的一个寻常百姓家。家境贫寒的他只读了6年书,便早早地进入了社会。他下过乡,当过陶瓷厂木工,还修过自行车。一些海城老人至今仍记得那个当年在寒冬里蹲在马路边修自行车、眼睛很小做活很细的小青年:打气儿,两毛;补胎,一块。如果谁没有零钱,他头也不抬地摆摆手,就让人走了。
  27岁那年他开了一家小饭店。由于擅于经营,舍得辛苦,终于赚下了成就事业的第一桶金。
  而此时的他早已把眼光投向海城附近那闻名全国的西柳集市。透过熙熙攘攘的商贩,他发现集市的货物多是从广州运来的,而且货物供不应求:商机有了!处事果断的他,立即决定搞公路运输。他筹措10万元钱,直奔广州买回一辆载重5吨的东风牌汽车,开始了长途运输的生涯,也开始了自己的事业。到1992年,他在北京成立了奥林匹克运输公司,并在全国设立了分公司。
  当时,他每天赢利8万元。8万元!这在市场经济之初不啻为一个天文数字。可是黄武学又开始不声不响地谋划起一件真正的大事儿:承包铁路专列。
  在多年的公路运输中,对于公路运输存在的关卡多、速度慢、安全无保障等一系列弊病,他感受颇深,而这一切却可以通过铁路来解决。他还清醒地意识到承包铁路的战略意义:谁先承包,谁就占领了创富的制高点。
  当然,黄武学非常清楚,中国的铁路带有明显的行业垄断特征,对于自己这样一个民营企业,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难于上青天啊。
  但是,知难而上是他的性格。他一次次地跑铁道部,一次次地递交申请报告。那时的相关部门,记住了这位执着的民营企业家。
  1996年,对于黄武学来说,是关键的一年:富奎集团在海城成立,奥林匹克公司正式更名为富奎集团。此时,承包事宜终于被提上了议程。
  经过铁道部的多次考察和反复论证,1998年3月12日,经过多轮协商谈判,黄武学终于同“铁老大”签定了中国第一份民营企业向国有铁路承包行包特快专列的协议。
  1998年3月18日,富奎集团承包的广州-北京-哈尔滨的铁路行包专列18次于凌晨从广州整点开出了。
  民营资本终于挤进了铁板一块的“铁老大”的“地盘”,这是破天荒的奇迹啊!铁道部的一位工作人员这样说。
不管盈亏,每天要划出去93万承包款
  1998年4月18日,富奎集团所承包的广州-兰州-乌鲁木齐的铁路行包专列,也开通了。这是黄武学梦寐以求的,但笑过之后的黄武学,必须面对严峻的现实:这两条线的年承包额合计超过3亿元,不管盈亏,每天他都要从自己的帐户上划出93万余元作为承包款支付给铁道部。
  南方的春天,已经百鸟婉啭,油菜花盛开,但对于黄武学来说,却依然“寒风扑面”:富奎集团所承包的两趟线,全部亏损,广州至哈尔滨线,5月每天亏十几万元,最多的一天亏28万元,月计总亏近千万元。
  富奎集团能撑多久?是否应该继续撑下去?富奎集团内部产生了争议;海城的亲朋好友更为黄武学捏着一把汗;铁道部也焦虑地注视着富奎集团。
  黄武学坚定地告诉大家,行包专列代表了现代运输业的一个发展方向,因此就是有天大的困难也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坚定背后的黄武学却在苦寻破解之术。这时,参与承包铁路策划的贾雪鹿向黄武学提出了建立企划、业务两个部门,改变经营方针的建议。虽然遭到很多元老的反对,但黄武学还是采纳了这一建议。他十分清楚,只有改变原有陈旧的观念和做法,才能适应现代物流企业的迅猛发展。
  黄武学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放手让下属挑大梁,只要对富奎集团的发展有利,就鼓励他们大胆去做。富奎原有的经营模式,是针对个体业者的服装、鞋帽所采取的单一店口收货方式,在业务部的努力下,他们转向了针对大型生产企业为主的客户群。业务员奔赴珠海、中山、广州、东莞、深圳等地,与当地较大的生产企业建立业务联系;同时富奎的服务体系也建立起来,全国各地的几大分公司纷纷走上服务客户的道路,开始了门对门、点对点的服务,24小时的服务热线,总经理现场办公;集团恪守诚信的原则,一旦出现货物丢失损坏的问题,只要属于责任范围内的一律照件赔偿,绝不推卸责任;富奎公司还投入资金,建起仓库、货场、办公室等,从原有的小档口经营,开始向集团化经营迈进。
  经过半年的奋斗,“铁路行包专列”,终于开始满载运行,富奎集团也终于反亏为赢。到铁路行包开通一周年时,富奎集团已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大型运输企业,公司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乌鲁木齐、海城建立中集站,拥有大大小小的货车过百辆,员工2千多人,固定资产投入超过2亿。
  铁道部给了黄武学一个机会,黄武学把它变成了成功的机会,这成功的本身则带给中国铁路改革一缕清新的空气。(摘自《小康》 李漠/文)
纪 实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