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计划用五年时间建设100万亩稳产油茶基地,培育10家茶油精加工龙头企业及1000个油茶专业合作社和大户
本报讯 (记者 袁卫)每年可为农户增收数亿元的油茶林白白荒芜,而茶油加工企业原料供应却频频告急(详见本报第2564期《怪!200万亩“摇钱树”仍荒着》),这则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近日,记者从省有关部门和文成、常山、建德等油茶生产基地了解到,我省已开始扎扎实实的油茶林低改工作,百万亩油茶有望迎来“第二春”。
文成曾经是“浙南油库”,以盛产山茶油闻名,12万亩油茶林是山区群众的主要收入来源。1986年后,原省粮食厅停止了对油茶籽的收购,油茶林也日渐荒芜。近年来,为恢复荒芜了近20年的油茶林,该县派出林技专家到各油茶产地指导,并对抚育改造油茶林的农户每亩补助150元,有关信贷、加工等方面的扶持政策也在积极制定中。在东溪乡、金星乡等传统油茶产地,乡政府把恢复油茶林生产作为脱贫致富的突破口,出台相关政策,以每年每亩5公斤茶油的流转价转包油茶林,实行规模经营;每抚育改造1亩油茶林,乡政府补助200元。该县农业龙头企业——文成县大山食品有限公司还与一些油茶产地签订了3年购销合同。农民抚育改造油茶林的积极性大增,目前该县已改造低产油茶林2万亩。
素有“中国油茶之乡”美誉的常山县拥有26.5万亩油茶林,过去绝大部分荒芜着。浙江常发粮油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祝洪刚介绍说,近年来,该公司每年除了需要消耗数百吨油茶籽外,还需要向农户购买两三百吨初制茶油,其中40%左右需从江西、安徽等地采购。为了保障原料供应,企业一方面在新昌乡等油茶产区承包油茶林,另一方面以保护价收购当地农民的油茶籽和茶油。随着茶油价格的一路走高,油茶籽收购价也从原来每公斤3元左右提高到了6-7元。该县油茶重点产区芳村、新昌、东案、新桥等乡镇,每户农户油茶收入已达2000余元。
建德市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引导霞雾农业中心等油茶加工企业直接承包或联合开发,参与该市4.3万亩低产油茶林的改造。目前,企业已联结农户2000多户,共“复活”油茶林1.56万亩。
记者从省林业厅了解到,我省制定出台了相关政策,扶持油茶低改,鼓励社会资本投向油茶产业,通过林地流转、建立专业合作社、扶持加工龙头企业,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走集约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路子,以实现油茶高产、林农增收。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建设100万亩稳产油茶基地,培育10家茶油精加工龙头企业,建设100个集中连片、集约经营、品种高产、科技支撑的示范基地10万亩,培育1000个油茶专业合作社和大户,使油茶产量和效益翻两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