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 辉
开栏的话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经过最近5年的创业创新,我省各地农村都建成了一批有特色、有规模、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涌现了大批创业创新的典型村镇和典型人物,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了重大贡献。本报从本期起开辟“走进农村看‘两创’”专题报道栏目,旨在围绕一个产业,或一个村镇,或一个人物,向农民朋友介绍创业创新的经验,推动农村“两创”向纵深拓展,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我省各地以农产品命名的文化节少说也有100多个,每年光杨梅节就有六七个县(市)相继举办。但有谁能想到,小榨菜居然也引出了文化节。3月28日,一首《榨菜之歌》拉开了首届中国(余姚)榨菜文化节的序幕。
说起余姚榨菜,可谓是名闻遐迩。浙江十大品牌榨菜中,余姚就占了四席,“铜钱桥”、“国泰”榨菜不仅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而且还携手“富贵”、“久久红”、“阿祥哥”、“备得福”、“马字”榨菜获得了中国驰名商标。如今,打开“康师傅”方便面,或乘坐航班,或在各大超市酱菜柜上,几乎都能见到余姚榨菜的身影。
其实,在浙江最早种榨菜的并非是余姚。46年前,余姚市小曹娥镇一位农民从萧山偶然买回一包榨菜籽,随后逐渐形成了以泗门、临山、黄家埠和小曹娥等4个乡镇为核心的榨菜产业块状经济。据余姚市农林局统计,目前,全市有15万人从事榨菜种植、加工,榨菜种植面积已达12万亩,年产鲜榨菜头50万吨,销售额12亿元,产量连续25年居全国第一,每年为菜农带来近2亿元的收入,成了当地农民的“致富菜”。如今,沿329国道走进姚西北地区,随处可见一幢幢的小洋房、小别墅,当地农民笑称这是用榨菜换来的。
追寻余姚榨菜产业的发展轨迹,不难发现,当地榨菜业之所以能跃居全国“老大”地位,靠的正是创业创新。
针对长期困扰酱菜腌制品企业的防腐剂问题,余姚市加大技改投入,鼓励企业积极探索绿色食品生产技术和工艺。榨菜企业与科研院校开展技术合作,成立了5家民营榨菜研究所,成功地研发出了巴氏杀菌技术,有效地破解了防腐剂难题,并相继开发研制出了200余种新产品,获得了20余项国家专利。余姚市国泰实业有限公司自2002年至今,先后投入1500多万元,建造标准化车间,添置大型高温杀菌流水线,配置真空包装机及国内同行业最齐全的系列产品品质检测和监控设施,在省内率先通过了“QS”认证。
面对加工企业弱小、质量参差不齐的状况,余姚市对榨菜产业实施了“质量振兴工程”。该市专门成立了榨菜办公室,负责对榨菜企业的质量检查,取消产品质量不合格企业的生产资格。据了解,从1999年至今,全市榨菜生产企业的数量从120家减少到51家,一批损害“余姚榨菜”声誉的企业被淘汰。同时,因势利导,利用当地丰富的民间资本,扶优扶强加工龙头企业,崛起了11家宁波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和2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涌现出了4家年销售额超亿元的榨菜加工企业,企业从单一榨菜腌制转变为综合性蔬菜加工,榨菜从坛、瓷等粗腌产品转变为方便、休闲的精美食品,销售从街头地摊走进了超市、铁路和航空公司。
针对一家一户分散种植榨菜的现象,余姚市用工业理念抓农业,以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连基地、带农户、创品牌、拓市场、增效益,引导榨菜产业一步步地走上工业化发展轨道,成功地实现了生产经营从分散型向集约型转变,终于登上了全国榨菜业的“霸主”宝座。从2002年起,余姚市对榨菜基地全面实施农业综合改造工程,投资近亿元,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加工型蔬菜基地,此举使榨菜加工龙头企业联结加工基地10余万亩,带动农户5万余户,自建紧密型基地4.3万亩,近4万亩榨菜基地已建成为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
小榨菜做出了大产业,也引来央视的关注。首届中国(余姚)榨菜文化节,中央电视台派出强大的编导阵容,录制了一台以榨菜产业为主题的“走进乡村”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