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鸿 赵小兰
今年初一场50年一遇的大雪灾害,让人们记忆深刻。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观测我们的星球,共创美好的未来”,旨在通过先进的气象探测和预测技术,更好地保护我们生存的自然环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从我省来看,每年由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都在几十亿元以上,严重年份损失达200多亿元。在严峻的气象灾害面前,浙江气象部门大力发展现代气象业务,不断加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建立了雷达、卫星、自动气象站等天气观测网和雷电、酸雨、土壤墒情等专业气象观测网,为开展气象预警预报预测,做好气象公共服务提供了坚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多普勒天气雷达网:千里风云尽收眼前
近年来,强台风频频袭击浙江,“云娜”(2004年)、“桑美”(2006年)、“韦帕”(2007年)、“罗莎”(2007年)等超强台风先后登陆浙江。台风影响时,风力强、雨量大、潮位高,严重威胁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全省气象部门充分发挥多普勒天气雷达网的监测预警功能,在台风外围即将影响时,全省5部新一代多普勒雷达全天候运行,及时开展监测,为台风登陆点和登陆时间预报提供第一手信息资料。在台风登陆时,5部雷达每6分钟监测一次,每小时提供一次短时临近雨量预报,并准确估算降水定量。
目前,宁波、温州、杭州3部CINRAD/SA型和舟山、金华两部CINRAD/SB型多普勒天气雷达投入运行,衢州CINRAD/SB型多普勒天气雷达正在建设中。目前全省新一代雷达已经成功组网,构成了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监测的严密警戒线。
中尺度自动站网:细探局地万千气象
现代气象服务对气象预报的精细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精细化的预报需要高密度、多时次的气象监测资料,省气象局大力推进全省的中尺度自动站建设,并建一个投用一个,目前全省已经建成中尺度自动站1088个,布网密度达到5-10公里,提前三年完成了“十一五”建设任务。自动站网在去年实现了10分钟上传一次探测资料,对于捕捉局地性、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具有重要意义。
在梅汛期和台汛期期间,自动气象站资料为热带风暴的定位和移速、移向及登陆地点的预报提供了有效的信息,并实现了全省信息资源共享。依托中尺度站网探测资料建成的“浙江省小流域致灾强风暴监测预警项目”从2006年7月份开始试运行,初步实现了“网格化监测、网格化预警、网格化服务”。以WRF数值模式为框架的浙江省新一代区域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子系统,最高分辨率可达到5公里,对台风“桑美”登陆点的准确定位以及风力、路径、降水量的预报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分布在舟山、台州、温州三地的海岛自动气象站网,有效地增强了灾害性天气和局地风力的监测预警和预报服务能力,为开展主要航区、航线针对性风力专项预报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资料。据统计,核定最大可航风力等级为7级、8级、9级的船舶,使用针对性风力预报作签证依据比使用原舟山沿海海面公众风力预报全年平均可增加安全航行时间分别为66天、38天和19天,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
专业观测网:支撑多种服务需求
海洋气象观测、生态遥感气象观测、雷电监测、酸雨观测、大气成分监测、土壤墒情观测、交通气象监测……浙江省气象部门在建设现代气象观测系统建设中,大力推进具有本地特色的专业观测网建设,全面拓展了业务服务领域。目前,全省已经建成闪电定位监测站11个,GPS/MET水汽探测站15个,酸雨观测站14个,紫外线观测站10个,生态监测站2个,气象辐射观测点2个,天气状况视频监测系统53个、L波段探空雷达3个、土壤墒情观测站点68个,移动应急系统8套,初步形成了支撑多种服务需求的专业气象监测网,为做好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提供了有效保证。
临安大气本地站是华东地区唯一的大气本底成分监测点,浙江省气象局依托临安本地站的技术、人才优势,着力推进全省生态气象建设。2007年太湖蓝藻肆虐期间,气象部门依托生态遥感监测手段,将监测结果发送省生态建设领导办公室,得到了省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
浙江气象部门还积极开展移动气象观测系统建设,全省建成移动探测设备8套,“移动的气象台”针对各种突发性气象灾害和公共安全事件,能够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对现场风向、风力、温度、湿度、雨量进行及时监测,准确得知现场的气象条件。另外,浙江省气象部门组织实施的全省雷电监测定位
系统,共改造和新建9个雷电探测
站,该系统是浙江省灾害性天气监
测预警系统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
部分,即将投入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