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沈阳某用工市场,出现了“荒”与“慌”的对峙。一边是一些服务业的老板苦于遭遇“民工荒”,一边是一些年过40岁的农民工心里发慌,因为招工老板开出的“30岁以下”、“20岁左右”等条件让他们频频遭遇年龄“门槛”。40多岁的农民工去了哪里?返回乡土,似乎是大部分人无法回避的选择。
其实,早有专家提出,“民工荒”,荒的是青年,慌的是中年。因为对农民工来讲,在比较容易就业的青年阶段与有养老保障的老年阶段之间,存在着将近20年的高失业风险的中年阶段。40多岁,上有老,下有小,不得不面对这种尴尬。
解 决“ 荒 ”与“慌”,短期来看,一方面可以通过调整用工企业对农民工的年龄预期,在不需要严格限制用工年龄的岗位尽量吸纳人到中年的农民工;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中年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增强他们的求职能力。从长远来看,还是应该适当发展能够大量吸纳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配套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使得乡村新成长起来的劳动力具有在城市工作到退休的能力,从根本上解决民工青年进城、中年失业后返乡务农的问题。
(摘自《人民日报》 朱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