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楣”当然不是好事。“倒楣”—词出现的历史并不太长。据考证,该词大约出现在明朝后期。明朝沿袭自隋唐以来的科举取士制度,科举成为当时读书人出人头地的唯一门路。因此,科场之内的竞争也就越来越激烈。为了求个吉利,同时更是为了给要上考场的读书人以心理安慰,在临考之前,有考生的家庭一般都会在自家门前竖起一根旗杆,以此为考生打气壮行,时人称这根旗杆为“楣”。
依据当时的惯例,揭榜之时,谁家的学子榜上有名,自家门前的旗杆可以照竖不误,如果不幸失利,该考生的家人往往就会把自家的旗杆放倒撤去,叫做“倒楣”。后来,这个词被愈来愈多的人用于口语和书面,并逐渐发展演变成为“倒霉”,直到现在。
(摘自《中国人最易误解的文史常识》 郭灿金 张召鹏/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