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文摘周刊

邓小平两 次 出 访 引 发 开 放 热 潮

两次出访开阔国人眼界

  1978年10月22日到29日,应日本政府邀请,邓小平以国务院副总理的身份访问了日本。3个月后,邓小平又到美国进行了为期8天的访问。他潇洒的风度,幽默的谈笑,给外国朋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邓小平的出访在国外引起巨大反响,外国人称为“邓小平旋风”。这股“旋风”同时也在国内激起反响。一些人指责邓小平出访是“崇洋媚外”,但是,对更多的人来说,却是开放观念的普及教育。“邓小平旋风”带给中国人民的心灵冲击,也许比外交上的冲击更大、更深。
  邓小平在日本工人家庭里称赞人家富裕的生活,动摇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绝对贫困”的理论;他对丰田公司、松下公司现代技术的赞美和欣赏,使人感到资本主义“垂死说”的荒谬;当他在美国高兴地穿上牛仔服时,中国的电视观众想起了过去的宣传:“穿牛仔服的美国青年是颓废的一代。”日产汽车工厂每个工人一年生产94辆汽车,而在我国当时最先进的长春汽车制造厂,平均每名工人一年只能生产一辆汽车。邓小平为此感慨地说:“我懂得什么是现代化了!”
  中国人随着邓小平出访的电视镜头开始了解世界。此后,国内媒体也开始如实地介绍一些外国的情况了。
西欧考察加速开放步伐
  在邓小平出访前后,一个又一个考察团也被派往国外,寻求进入世界的种种方式。在引进国外资金和技术方面,中央高层的态度也很坚决、积极,并指定由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具体负责这项工作。
  1978年5月,谷牧率领一个高级代表团出访法国、西德、瑞士、丹麦、比利时。他们从5月2日到6月6日,走访了上述5国的15个城市,收集了大量的新信息,打开了新思路。他们一路考察,一路讨论,基本形成了一个对外开放的思路。
  同年6月下旬,中央政治局召开专门会议,听取谷牧汇报。7月上旬,国务院召开四化建设务虚会,各部委负责人都参加了,开了20多天,总结了建国近30年的经验教训,研究了国外成功经验。谷牧在会上讲了赴西欧考察的情况和自己的想法。这次务虚会后,中央又召开了多次会议,最后下定了对外开放的决心。
  1978年12月16日,中美两国建交,这是中国在对外开放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在北京王府井大街,有人高托着半导体收音机,和周围簇拥着的行人共听中美建交的喜讯。在人民日报社门前,索取《号外》的人把大门堵得水泄不通;在天安门金水桥畔,索取《号外》的人排成了几条长龙。这更坚定了党中央对外开放的决心。
  与此同时,谷牧委派的港澳经济贸易考察组经过考察,提出把靠近港澳的宝安、珠海划为出口加工基地,力争用三五年的时间,把这两个地方建设成具有相当水平的对外生产基地、加工基地和吸引港澳同胞的旅游区。中央负责同志听完汇报说:“总的同意。说干就干,把它办起来。”
“开放蛇口”引领新型工业
  根据中央负责同志“说干就干”的指示,宝安、珠海积极行动。行动最快的要算香港招商局。1979年1月6日,交通部、广东省联合向国务院及李先念副总理报送了一份文件:《关于我驻香港招商局在广东宝安建立工业区的报告》,报告对建立宝安出口加工区提出了具体设想。
  李先念立即与谷牧认真研究了这个报告,并马上决定请交通部长彭德清、香港招商局副董事长袁庚到中南海当面商议这个报告。1979年1月31日,彭德清和袁庚应召来到中南海。刚坐下,李先念就迫不及待地询问起招商局的情况,胸有成竹的袁庚谈了自己的想法。
  当袁庚谈到要把香港充足的资金、先进的技术与内地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结合起来时,李先念插话:“对,现在就是要把香港和内陆的优势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外资来搞建设。不仅广东要这样搞,福建、上海等地都可以考虑这样搞。”
  袁庚接着说:“我们准备先行一步,要求在蛇口划出块地段,作为招商局的工业用地。”
  李先念看着宝安县地图,指着深圳西南角的蛇口说:“就给你这个半岛吧。”他接着说,“你要赚外汇,要向国家交税,要和海关、财政、银行研究个特殊政策,不然他们是要管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嘛!”
  李先念又征求谷牧副总理的意见:“对招商局的报告,你看怎么办?”谷牧回答:“你批个原则同意,我去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好了!”
  李先念说:“好,我批。”说着,他就在报告上写道:“拟同意。请谷牧同志召集有关同志议一下,就照此办理。先念 1979.1.31”
  在国内划出一块地方,由驻港企业按香港方式来经营,在过去不仅没有做过,连想也没有人敢想过。从此,中国开始掀起改革开放的热潮。
(摘自《党史信息报》 杨继绳/文)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