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日晖
近些年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江西、云南、安徽的农民越来越多地北上、东进浙江打工,而浙江的农民却越来越多地南下、西进江西、云南、安徽种地养猪。这一现象揭示:浙江正在从“浙江农业”向“浙江人农业”转变。“浙江农业”和“浙江人农业”虽仅一字之差,但内涵、外延却大不相同。“浙江农业”顾名思义就是浙江人在浙江大地上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获得经济收益。“浙江人农业”则是指浙江人在更广阔的地域上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获得更大的经济收益。用统计术语来分,前者是GDP(国内生产总值),后者是GNP(国民生产总值)。
从“浙江农业”走向“浙江人农业”,是农业市场化的结果,符合农产品统一大市场和经济一体化的要求。目前,市场已在农业要素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一个地方的农产品丰歉和价格涨跌很快就会波及到另一个地方。从“浙江农业”走向“浙江人农业”,符合农业比较效益的要求。相比全国许多省(市、区),浙江农业虽具有理念、体制、结构等优势,但土地规模小、劳动力价格高却已成为影响其竞争力的致命之处。浙江农业的高成本时代已经来临,浙江人完全应该跳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带着理念、资金、技术,充分用好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土地、劳动力、市场等要素。从“浙江农业”走向“浙江人农业”,也符合“双赢”的要求。它不是扶贫,谈不上谁支持谁,但当地人既可获得土地流转收益,还可外出打工,而浙江人则通过资源利用,得到投资收入。从另一个角度看,浙江人到省外投资农业,还可以带动当地的农业结构调整,深受当地领导和农民欢迎。
从“浙江农业”走向“浙江人农业”,不仅必要并且完全可能。近几年,在风起云涌的“浙商”大军中已出现了一支十分强劲的“农业纵队”,典型的就有台州人“追着太阳种西瓜”、温州人东北搞粮食、绍兴人全国养珍珠、丽水人城市养麻鸭、宁波人农机跨区作业、嘉兴人广西种蚕桑。仅温岭箬横西瓜合作社在全国就建有17个基地,每天有5000人在为合作社生产,按每人每年2万元的收入计,这是一个可观的数字。
实行“浙江农业”向“浙江人农业”转变,浙江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应做马前卒。为此,政府应调整农业政策,将“浙江人农业”纳入政策辐射范围,建立起“银行能贷款、生产设施能保险、技术信息有服务、产品卖得出”这样一种更高层次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部门应做好组织工作,有意识地和有关省、市、区对接,做好招商引资工作,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要帮助成立行业性组织,促进其开展自律和自助。
从“浙江农业”走向“浙江人农业”,是浙江农业发展战略和理念的一次调整。当然,从这种理念出发,也期待着从“台州农业”走向“台州人农业”、“绍兴农业”走向“绍兴人农业”……这样,既可以使浙江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路子更广阔,也将为全国农业作出一大贡献。
(作者系省农业厅经管处处长)
■农业创新之我见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