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武义县农业局粮油站原站长黄烈文
通讯员
李聂
在武义农村,上点年纪的老农都知道“种子王”黄烈文。这位上世纪60年代初原浙江农大农学系种子专业科班出身的农技员,三十多年如一日,奔波在田间地头,投身于水稻良种培育,为水稻的优质高产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当地老农甚至将黄烈文誉为武义的“袁隆平”。
对种子情有独钟
1957年,黄烈文考上了原浙江农大。填报志愿时,他毫不犹豫地填了种子专业,“那时候填饱肚子都是件困难的事,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实实在在为农民做些事。”
毕业分配时,黄烈文放弃了留杭的机会,来到武义县农业局下属的种子站。不久,被调入农技站,专门从事优质稻种的选育和推广工作。从此,黄烈文将自己的办公地点放在了田间地头。35年来,他在该县基层连续蹲点10个月以上的共有7个地方。每到一地,黄烈文总是自带干粮和铺盖,白天泡田头,晚宿农家。
“他对种子的研究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家里的事情一点都顾不上。我们的三个孩子,出生时他都不在身边。”黄烈文的老伴说起这些,至今仍有些抱怨。1972年10月,黄烈文的第三个孩子降生时,黄烈文还在田头,等他匆匆赶到医院时,沾满泥浆的裤脚还没干。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黄烈文的努力下,他所蹲点联系的乡镇,水稻产量有了大幅提高,有的村水稻亩产甚至提高了120多公斤。在那个水稻亩产普遍只有300多公斤的年代,黄烈文成了农民眼中的“香饽饽”。
千里寄种传佳话
谈到黄烈文对育种的痴迷,还有两则故事呢。1974年,黄烈文有一次到外省出差,看到当地有一种优良稻种。黄烈文觉得这个品种可能适合在武义改良种植,于是,向人家讨要种子。但这个品种的种子相当珍稀,在黄烈文的再三恳求下,对方只给了他十几粒种子。当时正值水稻育秧季节,如获至宝的黄烈文来不及亲自将种子带回,就跑到邮局给妻子寄了一封挂号信,并将十几粒稻种夹在信封中寄回。
他妻子收到挂号信和种子后,按照黄烈文的嘱咐,马上跑到星光大队找到有关人员,将这些稻种试种下去。结果获得成功,后逐浙在武义推广,水稻产量大大提高。黄烈文“千里寄种”的故事也在当地被传为佳话。
另一个故事发生在1976年,黄烈文在武义县壶山镇(现壶山街道)星光大队蹲点时,培育了一种叫“四梅大穗”的优良品种。这个品种的水稻稻穗很大,但只有三株。黄烈文天天像照顾孩子一样悉心照料。一天,壶山镇召开生产队长大会,散会后,这些生产队长经过黄烈文的试验田时,看到快要成熟的这三株水稻长势喜人,一位生产队长就伸手拔了下来。
等黄烈文赶到田里时,发现“四梅大穗”不见了踪影。得知被人拔走后,黄烈文拔腿就追,足足追了两三里路,才从那位生产队长手中把稻穗拿回。从那以后,黄烈文除了“种子王”的外号,又多了一个称呼“种子迷”。
让袁隆平感动的农技员
1981年,黄烈文发现当地农民普遍种植的“汕优6号”杂交稻开始出现抗病性、种性退化的现象。要想改良这一品种,就必须在“汕优6号”种子母本基础上,找到与之相配的优良父本。经过对比研究,黄烈文发现湖南“威优64”的父本“测64”可能适合。于是,黄烈文决定赴湖南向“杂交稻之父”袁隆平求助。“当时袁隆平的名气已很大了,全国各地前去参观取经的人很多。作为县里的一名小小农技员,我也很担心人家会不会搭理我。”黄烈文说,自己未见袁隆平前,就已做好了被拒绝的准备,但同时也做好了第二次、第三次拜访的准备。
见到袁隆平后,黄烈文将自己改良种子的设想和盘托出。有理有据的分析、可靠翔实的数据让袁隆平对眼前这个貌不惊人的县农技员刮目相看。“一个县里的农技员对良种的选育研究这么透,而且对育种工作这么投入,让我非常感动。”黄烈文至今还记着袁隆平当时所说的话。袁隆平马上叫助手去寻找“测64”。但由于所有的种子都被送到了海南基地试种,最后袁隆平从自己作为样本密封保存的两公斤种子中取出0.25公斤交给黄烈文。
有了父本后,黄烈文马上安排人员赴海南育种,于1982年育种成功,1990年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在全国推广。据统计,截至1995年,该品种在全国推广面积达1.68亿亩,全国平均亩产增加50公斤,农民增收84亿元。武义也被袁隆平列为湖南之外为数不多的育种基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