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人物写真

他让养蚕变轻松

——

  •   记嘉兴市农经局原推广研究员吴春泉
    通讯员
    杨志为胡金波万友
      吴春泉今年68岁,可他在嘉兴的桑田和养蚕室默默地耕耘了40多年。
      1961年,21岁的吴春泉考入原浙江农大蚕桑系,4年的大学生活,不但为他以后的工作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也培养了他对蚕桑业的浓厚兴趣。1965年大学毕业后,吴春泉进入当时的嘉兴县农业局工作,默默坚持蚕桑新技术的研究与推广,直到2003年从嘉兴市农经局推广研究员的岗位上退下来。
    少回育技术 养蚕更省力
      养蚕是一项劳动力密集产业,劳动强度非常大。喂蚕就是一项非常劳心劳力的活,为了不让蚕宝宝饿着,蚕农几乎一天24小时要守着,哪里桑叶吃完了,马上就得添上。当时由于缺乏科学技术,到了蚕宝宝快要吐丝的时候,养蚕人还在不停地采摘桑叶。上世纪90年代,吴春泉开始思考:这样接二连三地添桑叶是否有必要,让蚕宝宝拼命地吃桑叶是否合理,蚕宝宝进食难道就没有规律?
      1993年,吴春泉主持的“养蚕少回育技术”研究项目开始实施。为了摸准蚕宝宝的进食规律,吴春泉日夜蹲在养蚕室观察,蚕宝宝啃食桑叶的“沙沙”声什么时候最响,什么时候最轻,在他笔记本上都有密密麻麻的记录。蚕宝宝休眠一次后通常要经历4天左右的活动期,第三次休眠期过后,是观察蚕宝宝进食规律的最佳时期,在这十多天的时间内,除了蚕宝宝第四次休眠期,吴春泉几乎没有休息。
      经过5年的观察测试,吴春泉最终摸索出蚕宝宝的进食规律和进食量。以前每天要给蚕宝宝喂桑叶6至8次,而按照吴春泉设计的喂养方案,每天只要给蚕宝宝添3次桑叶,这样不仅节约了50%的劳力,而且节约了30%的桑叶。这项新技术被广泛推广后,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由于喂养时间合理,蚕宝宝的存活率大大提高,养蚕人也可留出更多的时间做蚕宝宝的护理工作,蚕丝质量随之大为改善。吴春泉因此获得了嘉兴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天火龙”加温 养蚕更安全
      熟悉养蚕的人都知道,在小蚕饲育阶段,必须给蚕室加温。当时通行的做法是在蚕室里放置一个炭盆,但这样做有两个明显的缺陷:一是易引发火灾,二是烧炭会产生一氧化碳,对蚕及人体都不利。如何让养蚕更安全呢?吴春泉带领一批技术人员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那就是后来被称为“地火龙”“天火龙”的技术。“天火龙”即对原先方法进行改进,将明火罩住,产生的烟通过管道排到室外,而热量则在管道中传递出去。“地火龙”就是在养蚕室的地下放置炭盆,在下面燃烧,产生的烟再通过管道经过房间,热量释放完了后,排出养蚕室外。
    高杆变低杆 桑田效益高
      舒适化与安全化技术的实施,让农民的劳动量减轻了,也更安全了,但要为农民的增产增收服务,只有提高产品产量与质量。
      上世纪80年代,嘉兴种植的桑树都比较高大,每亩地只能种500株左右,不仅产量偏低,而且不便于采摘。听到有人抱怨说“桑树就像梧桐树,叶子长得少,人站在板凳上还够不着”,吴春泉就开始思量改良桑树。
      能否培育一种株型矮、叶片密的桑树呢?在吴春泉主持下,一项综合性高产技术研究课题开始了。从桑树籽到桑树苗,几个月的生长,几个月的嫁接再生长,从春到秋,不断地比较、改换品种,吴春泉就像农民一样蹲在田间地头。5年后的一个春季,当一片高不过一米、叶子层层叠叠的桑树林终于呈现在眼前时,吴春泉高兴得像孩子一样,在桑田里来回穿梭,不时摸摸柔软的树干和扇子般大的桑叶。
      桑树种改良后,树干的高度降低了,但由于桑树种植密度大,桑叶产量大幅提高。原来一亩地的桑树可以产蚕茧25至30公斤,现在每亩桑园平均可产茧100公斤。同时,在桑树修剪期间,桑田里还可以套种蔬菜等作物,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