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3版:产业发展

创新带来突破 服务保障推广

——台州市路桥区突破水稻机插瓶颈纪实

  马礼良
  如何突破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水稻机械插秧的瓶颈制约,台州市路桥区农机部门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2005年以来,该区农机部门与插秧机生产企业、农技部门密切配合,革新育插秧技术,创新服务机制,水稻机械插秧技术推广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该区已拥有高速和手扶插秧机51台,规格化育种流水线5条,去年完成水稻机插面积3.55万亩,占水稻播种面积的30.1%,水稻机械化插秧水平位居全省第一。
  创新技术攻克超级稻机插难题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超级稻的试验成功,路桥区单季杂交稻、晚稻的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而超级稻是单本种植,原有的育秧技术与插秧机已跟不上要求,成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瓶颈。2005年3月,路桥区农机管理总站在抓好常规早、晚稻机械化插秧技术推广的同时,把超级稻机械化插秧技术作为攻关重点,并组织了由农机、农技技术骨干组成的攻关小组,重点抓了杂交稻机械育插秧技术开发和插秧机技术改造。攻关小组经过认真分析研究,提出了保持植臂运动轨迹,改变株距变速齿轮的配比,用改变株距变换杆与株距副变速手柄的有序搭配,使乘坐式高速插秧机理论株距达到20.4cm-32.7cm,步行式插秧机16cm-28cm,株(穴)距性能符合杂交稻移栽要求的改造方案,得到江苏东洋插秧机厂的认可,迅速进行了样机试验。2006年12月,第一代杂交稻插秧机样机问世。在育秧技术改造中,攻关小组采用反季节育秧方法,多次对比试验,独创了一套印刷育秧技术,确保每块切块营养土上有1-2株苗,并在省农机局专家的支持下,联合开发了水稻精量育秧流水线,成功地育出了“一板秧苗无高低,一板秧苗无粗细”的规格秧,与杂交稻插秧机配套。这些关键技术的突破,为后来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机插提供了技术保障。
  专业服务增强推广辐射效应
  路桥区有10个镇(街道),其中金清、蓬街两镇的水稻种植面积占有很大比重。路桥区农机管理总站充分发挥金清、蓬街两镇2个粮食全程机械化生产合作社的作用,在金清、蓬街两镇建立了万亩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同时,采取了农机购机补贴重点向农机服务组织倾斜等激励措施,并积极物色、引导、鼓励工商企业、农机或农业大户、农业专业人员以及普通农户参与农机社会化服务,通过合股、独资、合作等方式组建不同形式的农机服务组织,以自愿、有偿方式,为农业生产提供专业服务,进一步推动了全区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的推广。在金穗、群欢两家合作社取得成功后,2007年又先后引导建立了柳林、大丰收、丰产3个农机服务队,在全区全面开展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服务。
  技术指导为推广提供可靠保障
  为进一步加强水稻机插秧技术的普及,路桥区农机部门把水稻机插秧技术作为新农机、新技术推广的重点,在抓好规格化育秧和插秧机操作手培训的同时,还在水稻生产季节,专门抽调技术人员,采取蹲点形式对5个育秧基地进行指导、服务,重点对育秧前的准备、秧田的选择、育秧时间的安排、秧田的管理、机插技术服务等环节进行指导,现场解决各育秧点在育秧期间碰到的难题,从而保证了机械插秧技术推广顺利开展。
  创新机制促进推广可持续发展
  为了把政府的粮食生产扶持政策落到实处,路桥区农机管理总站还在服务机制上进行了创新。2007年,该站在新桥镇率先开展了农机作业券试点,重点是对早稻生产进行作业补贴,免费发放“机械插秧作业补贴券”和“植保机械作业补贴券”两种农机作业补贴券。每户一张,按最后核算的服务作业面积,由政府与服务组织结算,农户获得免费作业服务。农机作业券制度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当地农民早稻生产的积极性,全镇早稻种植面积从上年的不到1000亩增加到1630多亩,增长幅度达60%,同时,大大加快了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有效降低了种粮成本,也为机械化插秧在全区有计划、可持续推广打下了基础。
  随着水稻机械插秧技术的突破,广大农民梦寐以求的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得以实现,而且还培育壮大了服务组织,通过服务组织联系、服务农户,粮食生产中先进的栽培技术、优良品种更容易得到推广,有效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同时还稳定和推动了粮食生产,扩大了粮食种植面积,有效解决了经济发达地区粮食生产徘徊不前的局面。(作者单位:台州市路桥区农机管理总站)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