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辉
因怕雪天堵路,今年便提早一天回余姚市朗霞街道杨家村老家过年,与村党支部女书记吴春芬相约,大年三十上午趁她值班时采访她。
离开老家近30年了,平日很少有机会与老家的村干部亲密接触。吴春芬听说我要去采访,还叫来了村委会主任和会计。
话题先从村里房屋变化聊起。“我家原先的楼房在村里还算是不错的,现在落伍了。”我说。“是啊,你也不常来看看,近几年杨家村的工商业发展很快,家庭民营企业有几百家,形成了空调配件、厨房设备、裘服、五金、模具制造等五大产业,去年全村实现社会总产值9.8亿元,村民人均收入达1.5万元。村民有钱了,自然盖起了不少新楼房。”快人快语的吴春芬乐呵呵地向我介绍起了村里的基本情况。
记者获知,这几年村集体收入增加了,村里办了几件实事:建成了工业集聚点和农业园区,对222.29公顷土地进行整理,建成了211.7公顷标准农田,完善了沟、渠、路、水、电等配套设施,实现了“大道通到园区,小路通到田头”的现代农业园区格局,利用土地整理项目获得的115亩用地指标,投资800万元兴建了工业集聚点,已引进了22家企业,吸纳本村300名劳力就业,为村集体创收350万元;实施了村庄道路硬化工程,村内形成了“五纵、三横、一环”的道路骨架,主干道两侧和一些支路转角处都安装了路灯;通过平整村内的老桃园,建成了内设村雕、喷泉的村文化广场,还建起了村落文化宫和老年活动室,成立了“弘艺俱乐部”、女子腰鼓队和青年篮球队;建立了杨家村教育基金,用于表彰品学兼优的本村学子……“杨记者,我们村还是省全面小康示范村和省卫生村呢,村里变化不小,不比你跑过、写过的一些农村差吧?”吴春芬笑着问我。
说实话,面对家乡的变化,我有点愧疚,采访过不少农村,却让家乡成了我笔下的“灯下黑”;我更有喜悦,类似家乡一个村庄的变化,不正是我省新农村建设成就的缩影吗?【相关链接】余姚市朗霞街道杨家村地处宁绍平原329国道北侧,紧邻浙江省姚北工业园区,辖3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有1077家农户共3109人。曾先后荣获省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省卫生村、省五好党组织等荣誉称号。(另两篇“回乡纪事”刊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