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文摘周刊

父子捐钱筑就“思乡路”

  “爸出20万,我拿30万!”父子俩比赛捐款筑就家乡“思乡路”。看着笔直的通村水泥大道,85岁的河南西平县师灵镇小吴庄村民吴国范说,“这条路不是‘村村通’,没向国家伸手要钱,村民也没集资一分钱,修路钱全都是保镇父子俩掏的。”
  吴国范老人所说的保镇是他的亲弟弟吴保镇。老人告诉记者,2006年9月份,他到北京看望多年不见的老弟吴保镇,老弟问家乡的收成如何,他说连日阴雨加上村里村外都是土路,庄稼运不出地,沤在地里都出芽了。老弟听了后说,他有20万元的积蓄,想捐给家乡修水泥路。
  去年春节过后,吴保镇老人便将20万巨款及时汇到了小吴庄村,希望用这笔钱把村里通往各家各户的路都修成水泥路。去年8月,吴保镇老人的儿子吴志军又从北京打来了电话说:“通往村外的土路也该修成水泥路。家乡修路,爸出20万,我拿30万!”半个多月后,吴志军果真给村里汇来30万元。“修通往村外的大路,动土量大,全村600多口人,男女老少齐上阵。”说起当时的修路情景,村民们仍很兴奋。由于全村人都出义务工,修通通往村外的870米长、5米宽的笔直水泥大道仅用了28天。路修好后,小吴庄人在路边竖起一个永久性标志牌,标志牌正面刻写着“思乡路”3个大字,背面铭刻吴家父子捐巨款为家乡人修路的感人事迹。
  对此,吴保镇老人说:“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啥时也不能忘了本。钱是身外之物,死了也不能带走,孩子们自己可以养活自己,用多年积攒下来的退休金给家乡修路,办的是件正事。”而吴保镇的儿子吴志军则说,父亲经常教育他啥时候都不能忘本,他不是大老板,也没有太多的钱,所捐的30万元,是他积攒近20年的工资和奖金。
(摘自《大河报》 李钊 魏朝林/文)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