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文摘周刊

走进河南七里营

  “人民公社好!”49年前,毛泽东主席视察河南省七里营村时微笑着说。
  沧海桑田,49年间,七里营留下了怎样的记忆,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留在记忆中的“乌托邦实验”
  近日,笔者来到了河南省新乡县七里营镇七里营村委会,那便是当年毛泽东视察七里营人民公社的社址。
  沿着曲曲折折的村小路,可见两侧的民宅,既有高大的二层小楼,又有残破低矮的小屋。
  路人告知,自从1983年七里营村开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七里营村的村民就走上了个人致富的道路,贫富差距逐步拉开。家产在几千万甚至上亿元的有,靠救济的还有。
  村委会大院的一间正房,是毛泽东视察陈列馆,里面悬挂着几十幅毛泽东视察时的照片,还有极其珍贵的挂了25年的“新乡县七里营人民公社”的老牌子。
  院中刘姓老者道出了七里营人民公社名称的由来以及毛泽东视察时的盛况。1958年7月4日,七里营乡的56个高级农业合作社并成了一个大社,始称“七里营集体农庄”,后又改为“共产主义公社”。牌子挂出后,大家议论纷纷。劳模吕砚尚颇为不满:“我早盼共产主义晚盼共产主义,难道我们现在这样就算共产主义吗?”8月4日晚,新乡地委工作组与七里营大社的领导只好挑灯研究名字问题。
  “社会主义公社”、“贫下中农公社”、“工农联盟公社”,一个个相继问世,又一个个遭到否决。直到半夜,忽然有人说:“我们国家的一切重要机关都是人民的,为什么不把公社叫做人民公社呢?”话音刚落,就引起了一片掌声。而那时,谁也不曾想到,这一提议居然被毛泽东首肯,还影响了中国几十年。
  1958年8月6日,毛泽东来到七里营人民公社视察,他走到“新乡县七里营人民公社”的牌子前,观察了一会儿,微笑着说:“人民公社好!”恰恰是这有意或无意的一句话,拉开了一场运动的序幕。短短3个月,74万个合作社并成了2万多个人民公社,99%以上的农民也就变成了连他们自己都似懂非懂的公社社员。
  公社化的恶果很快就显现出来:由于权力的高度集中,公社成了一个半军事化的组织,农民不仅再一次与土地分离,甚至失去了起码的人身自由;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伤害,农业生产连续倒退;全国物资供应高度紧张,人民生活更加贫困。当时,刘少奇指出:它是不科学的,不过是二十世纪中国农村的又一场乌托邦的实验。
  自1994年就任七里营村委会主任的张金祥告诉笔者:“那时的七里营好得很呢,那时的刘庄还不行呢”。但现在七里营村在七里营镇经济的排序,只排在第五左右,刘庄和新庄排在了前面。
  总结落后的原因,张金祥说,七里营村光农业户口就有13000人,实在太大,不便管理;刘庄很小,现在也就是1700多口人。刘庄走集体致富之路有他的好处,七里营村走个人致富之路,也有自己的好处。他为笔者算了一笔帐,刘庄村民为集体企业做工每月有1600元左右的收入,七里营村村民为个人企业做工,每月有七八百元收入,他自己种地年收入13000元左右,加上年工资5000多元共18000多元,自己家住的是上下两层270多平米的楼房。他还补充说,他这样的收入和居住环境,在村里很普遍。
现实可见的“桃花源记”
  笔直平坦的水泥马路,统一的3层别墅新居,如果不是村头刘庄新村标牌的提醒,人们很难找出它与都市许多所谓的高尚社区有什么区别。
  64岁的村民史来年家居住的是包括地下室在内的472平方米免费住宅。现在,所有的刘庄人都享有住房、上学、医疗等几十项福利,中央空调、网络宽带、闭路电视、现代家具,应有尽有。他特别强调,刘庄没有特别穷的,也没有特别富的,刘庄走的是共同富裕的道路,是中国农村名列前茅的模范村。
  刘庄村党委副书记刘文宣告诉笔者,“刘庄的今天是干出来的,不是吹出来的,就是在虚夸风盛行的时期,老书记史来贺也坚持实事求是,只抽出3亩地搞试验,其它该怎么办还怎么办”。当年,方圆十里乡,最穷数刘庄。但到了上世纪60年代末,刘庄就成为全国最早一批解决温饱问题的先进村;到了80年代初,成为实现小康的中原首富村;到了2005年底,刘庄各业销售收入达9.5亿元。
期待新的蜕变
  走出刘庄村委会,空中飘来了一阵阵恶臭。“臭气来自制药厂,七里营镇包括刘庄的空气污染和水污染都很严重,很多村民连窗子都不敢开;吃水要吃百米深井水,水污染的源头在于造纸厂的废水。”一位出租车司机告诉笔者。“先污染,后治理”,这是中国乡镇企业的共性,七里营镇也没能成为例外。从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起,七里营镇就开始了办工业奔富裕之路的尝试,后来形成了以造纸、医药、机械为主的的工业体系。截至2005年10月底,七里营工业总产值达到36.2亿元,实现利税2.6亿元,其中财政收入名列全市第一,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市首位。正如新乡市的一位干部所说言:“七里营镇既是经济强镇,又是污染大户,造成的后果相当严重”。“长期饮用劣质水,导致多种疾病剧增,明显的有结核、肝炎、脑血栓、癌症等,并呈逐年上升势头,我村已连续好几年没有入伍新兵了” 这是小河村村委向上级呈递的报告中的字句。
  而村民王忠保的话,则表明了村民对污染的态度:“老百姓不愿拿命去换钱,你挣钱为了啥?挣钱是为了更好地活着。结果呢,你挣了钱以后就去看病,甚至看不上病,把命搭上了,没有意义的!”
  尽管王忠保的态度是明朗的,但不可否认,农村环境问题亦如某学者所言“在农民、企业、政府这三方的博弈中,解决农村的环保问题,还有漫长而艰难的路要走”。
  七里营村在不停的追忆中落后于刘庄;而后起的刘庄在经济腾飞之时,依然没能走出“先污染后治理”的怪圈。他们要走得更远,还须有新的蜕变。
  (据《小康》杂志 李漠/文)
纪 实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