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读大三的张楠与
父亲发生了争执,原因是他不愿
意出门拜年。他质问父亲:“电话
拜年多省事!”父亲板着脸告诉
他:“咱不能图方便就把老祖宗
留下来的习俗给丢了。”几番争
执,张楠很不情愿地到长辈家拜
年。
如今,一到春节,人们议论
最多的恐怕就是年味儿淡了,就
连小孩子,也失去了以前那种对
过年的期盼和欢乐,感觉与寻常
日子并无不同。走向现代化的中
国人似乎不太习惯走出家门,敲
锣打鼓,到街坊邻居家拜年,作
揖、打拱,热情寒暄,密不透风的防盗门把人隔得越来越远,逢年过节只需发个电子贺卡或群发短信。
然而,在我国长达几千年的历史中,过年一直是百姓生活中一项重要的仪式、盛大的活动。经过漫长岁月的沉积,形成了一系列极具特色和生活情趣的年文化。一些传统习俗之所以能沿袭千年,是因为它已渗透到百姓的心里,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什么城里人愿意到农村过年?只因为在农村还保留着过年的传统文化,这种沿袭下来的令人永远眷恋的文化。“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但同时也在失去一些东西,就像以春节为主的许多传统节日本身固有的文化内涵,在快节奏的生活中逐渐被人淡忘,造成一种文化缺失。”民俗学家呼日勒沙说。
值得庆幸的是在国家即将公布的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春节等传统节日也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且传统节日也被列入了最新调整的法定假日之中。民俗学家认为,保护春节等传统节日,政府应当有所作为,要组织相关部门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加强传统文化宣传与教育,年轻人应重新去认识传统文化,增强对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