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小平
年前的几场大雪,没有阻断回家的路。
我的老家地处兰溪与建德交界的山区,坐公共汽车到兰溪市区约需一个半小时。村所在地有30多户人家100多人口,是当地一个普通的小山村。村民收入主要来自外出务工,举家外出的也有好几户,足迹遍布全省各地。这几年村里通往乡道的机耕路变成了柏油路;村民们见识广了,观念新了。
为了增加收入,村里先后开发过柑桔、板栗、茶叶等,还办过砖瓦厂,发展过生猪养殖。2002年前后,村里开始出现商品蔬菜种植,以茄子、四季豆、辣椒、马铃薯等为主,一直延续至今。但由于缺乏稳定的销售渠道,产业一直做不大。但无论是柑桔、板栗、茶叶还是高山蔬菜,都是有潜力可挖的。我们村生态环境良好,只要生产过程控制得好,可以种出高品质的农产品来。如果能在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和市场化等方面有所突破,一定能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之路。
要做这些事,在诸多要素中,最缺的是人才,尤其是年富力强的领头人。建设新农村,必须要有新农民。现在日常留在村里的大都是老人和孩子,无论是认识水平、技术能力和资金投入上都勉为其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