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这个“老江湖”不一般

跳出农门 又入农门

  本报实习生 俞 清
  今年46岁的老俞看上去并不老,头上鲜有白发。叫他老俞,因为论起根底来,他也算是个“老江湖”了。农民出身,做过木匠,做过多种生意,兜兜转转又开办农庄,重新做起了农民。认识老俞的人都说他脑子活,什么事情都想得远,什么事情都抢先干。
  通过多年创业,好不容易脱离田间地头,老俞怎么又重新回过头去当农民呢?这个事情还得从2003年他们所在的嘉兴市南湖乡天带桥村拆迁说起。那个时候老俞在做聚丙烯生意,厂房就造在村里。整个村子要搬迁,他的厂房自然也得跟着拆迁。于是,他只好另觅地方造新厂房。
  赶巧的是,新厂房后面刚好有个农场,里面的设施比较完备,大棚可以出租,还有大片的梨园,老俞便以每年3万元的价格租下了80多亩的农场,然后又以每年每个1000元的价格将农场内的70多个大棚租了出去。
  农场还有10多个大棚和整片梨园空闲着,老俞觉得怪可惜的。和朋友一合计,将大棚作了改造,请师傅在农场里养起了鸡。“开始时也没想到要做出些什么成绩来,可没想到,到了年底第一批鸡出笼,特别抢手。”因为他家的鸡养的月份足,又是完全放养的,所以口味特别好。口口相传,许多市民在菜场里指名要买这种鸡,一些乡镇机关逢年过节也将他们养的鸡作为礼品。“我看效益还不错,更来劲了。索性注册了个商标。”如今,老俞家的“马家浜”生态鸡在嘉兴小有名气,市区内6个主要菜场都有他的直销点。
  2006年,另一件事引起了老俞的兴趣。就在他们村拆迁的那块土地上,政府决定划出一块来发展农业。这让他有了建个农庄的想法。老俞很认真地写策划书,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拿到了那块土地;之后又请来省设计院的专家,根据实际需要对整个农庄进行了设计和规划。整个工程分两期,占地300多亩,投资1000多万元。这对老俞来说并不是小数目,但他却认为:“这个投资值!如今农业政策这么好,一定会成功的。再说了,这也可能是我这辈子最大的、也是最后一次投资了,人生做过大事才算有意义。”
  如今,老俞的农庄已经基本建成了。农庄种下了茶树,挖好了鱼塘,养起了马,等装修好就可以开张了。说起自家农庄的时候,老俞很是自信:“辛苦是辛苦,但一生能做这么两三件有意义的事情,什么都值得了。”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