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朱汉多
[人物档案] 沈青山,仙居县横溪镇人,1978年毕业于台州农校果树专修班,同期被分配到县林业局从事水果生产技术推广工作,至今已31年。先后被评为台州市劳动模范、省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今年1月,荣获省第二届新农村建设优秀带头人“金牛奖”。
仙居县林业局高级农艺师沈青山,从事水果生产技术推广31年,为仙居杨梅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被当地人称为“水果司令”。老沈总结自己走过的路,说了七个“勤”,即:脑勤、手勤、脚勤、嘴勤、眼勤、耳勤、心勤。
脑勤,老沈不断从书本、报刊和实践中学习水果栽培新技术,多年来撰写了《杨梅梯度栽培与产业化研究》、《杨梅大小年结果的技术措施》等大量科技论文。
手勤,用老沈的话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就能出成果,出经济效益。”他完成的20多个课题研究,有18项成果获得市级以上科技奖。他摸索出了一整套杨梅冷链气调贮藏保鲜技术,使原来“一日色变,两日味变”的杨梅能够贮藏15天之久。他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另辟蹊径,探索出了杨梅梯度栽培技术,把杨梅种植高度从500米以下提升到了海拔700米,并利用不同海拔高度的气候温差,调控杨梅成熟期,将采收期从原来的半个月拉长到近2个月。
脚勤是老沈多年养成的好习惯,果农遇到问题,他总是随叫随到,对症下药为果农传技术、解难题。在一些交通不便的偏远地方,他常常带着干粮翻山涉水,全县凡杨梅种植集中的村都留有他的脚印。有一年,白塔镇东山头村杨梅结果率特别低,该村30多户人家每户凑了10元钱,包了一辆出租车,到城里来接老沈给他们的果树“把脉”。老沈坚决不坐出租车,而是搭“摩的”赶到东山头村,帮助村民大大提高了杨梅结果率,如今东山头村的杨梅林已成为示范园。“心勤,是最重要的。”老沈把果农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时刻把果树生产装在心中。遇到台风、霜冻、大雪等灾害性天气,他总是及时通知果农做好预防;如果受灾,则积极指导果农采取补救办法,缓解危害,减少损失。
水果产业现已成为仙居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该县的主导水果杨梅,总面积达12万亩,2007年总产量达5万吨,全县农民仅此一项人均收入800多元。
沈青山在向果农传授杨梅种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