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恢复粮油票”的建议中汲取公共智慧。
——去年以来,农产品价格上涨给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带来了影响。日前,参加广东省“两会”的省人大代表朱列玉建议,广东应建立粮食储备、食用油储备、猪肉储备,并在物价显著上涨时期恢复粮、油、肉票证供应制度。对此,《华商报》发表文章认为,揪住“恢复粮油票”的噱头对朱代表口诛笔伐一番很容易,不容易的是从貌似荒唐的建议中汲取一些公共智慧。提议搞粮油肉票是否可笑不重要,重要的是“政府要在保护底层人群抵抗涨价上办点实事”的建议思维本身,千万不要被无谓的口水淹没掉。
关注农民工,何必“戴帽子”?
——《新华日报》刊登署名文章说,当下,戴“农民工”帽子而“单列”的项目不少,且有增长之势,如农民工公寓、农民工子弟学校、农民工图书馆、农民工医院等。这固然反映了农民工问题已受到方方面面的重视并在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但也带来了一些值得注意的负面效应:人为地将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区分开,会增加农民工对所生活的城市社区的疏离感,影响农民工通过与城市居民的正常交往、人际互动,树立主人翁意识,培养起城市文明所需要的现代思维和意识。
“编外教师”不可“一清了之”。
——从2006年开始,按教育部的要求,全国44.8万代课教师被大量清退。目前,他们有的依旧以“临时工”身份坚守在农村基础教育第一线,有的被以微薄的清退费打发走。《大众日报》就此发表署名文章说,代课老师们用自己的青春和心血弥补了几十年农村教师师资力量不足的困难。他们长期拿着极低的工资,生活在偏远、艰苦、恶劣的生活环境中,为农村的基础教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现在,这些代课教师大部分已人到中年,长期的执教让他们基本丧失了再就业的能力。清退之后他们将向何处去?这是我们必须要关注和解决好的问题。
公安为何要挖空心思变农民?
——河北石家庄市郊有一个被称为“公安别墅”的建筑群,户主为石家庄市公安局刚卸任的副局长、处长和在职民警及其亲友共计36人。这些公安的户口依然在城区,他们靠“荣誉村民”身份获批宅基地。《中国经济时报》刊文认为,变身是假,谋地是真。农民的身份背后,是享有划拨宅基地的权利。如果没有这份诱惑,无权无势的农民会被公安青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