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周华诚
退休后的黄国善还是很忙。被衢州桔农亲热称为“黄老师”的他,退休后,不是每天悠闲地遛鸟、下棋,而是依旧和自己心爱的柑桔在一起。
在位于衢州市城郊的柑桔所,笔者见到老黄时,他正蹲在一片试验桔园里,摆弄着一棵棵矮矮的桔树。“这是几个很少的柑桔品种……”老黄一边擦着手上的泥土一边对笔者说。
黄国善1965年从浙江农业大学园艺系果蔬专业毕业后,就一直从事着以柑桔为主的果树生产、试验、示范工作。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衢州的柑桔产业并不突出。“衢州的土质大部分属于红壤丘陵,在这种土地上种桔子,限于当时的技术,农民虽种了成片的柑桔树,但产量不高,果子品质也比较低。”黄国善从那时起就致力于红壤丘陵桔园的优质丰产栽培技术和产业化建设的研究与推广,先后承担或参与了多项有关柑桔产业的攻关项目。
根据衢州土质实际情况,黄国善总结了“四个一”的方法改善桔园产量:建一块平整的等高梯田,挖一条深80厘米、宽1米的壕沟,种一株壮苗,每株苗施一担以上的优质有机肥。别看一条壕沟,挖的深浅却有讲究,原先建议桔农挖的是1米深的沟,黄国善试验后发现,80厘米就够了。这仅仅20厘米的差别,却大大减轻了桔农的劳作负担。“四个一”的方法,给桔树生长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小环境,使桔树挂果时间提前了两三年,也大大提高了产量,1971年,衢州的柑桔亩产达到2000公斤以上,成为南方较好的产桔区。
黄国善在红壤丘陵柑桔选种、柑桔建园、速生丰产、施肥修剪、节水灌溉、抗旱防冻、贮存保鲜等技术研究上,都取得重大突破。早期,他研究推广柑桔计划密植,对小株桔树先密植,每亩100株左右,以提高柑桔产量。为了把技术直接送进农民家,黄国善大部分时间都在乡下,骑一辆自行车,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下乡一蹲就是十天半个月。后来,随着桔树长大,密植桔园的弊端也开始显现,桔园郁闭,不透气,结的果子越来越小,果质也下降了,管理上变得困难。黄国善又总结了“三疏一改”技术,动员桔农移树、修枝、疏果,改良土壤,增施有机肥等,他和同事们一起除了在各乡镇做推广示范外,还手把手地教果农剪枝、疏果。桔树最怕冬天冻坏,要是晚上一听天气预报要下雪,黄国善二话不说,顶着寒风就往乡下赶。那时没有电话、手机,联系不方便,他要一家一户地通知桔农,怎么给桔树防冻。有时,他和桔农一起,半夜到桔园里给桔树摇雪,防止桔树被大雪压断。雪天路滑,回到家一身泥泞不堪,也是常有的事。黄国善的家人知道,他有两样东西最容易坏:一是自行车,二是解放鞋。一年下来,黄国善不知要磨掉几双鞋底。
当时,桔农对柑桔分级,全部靠手工分拣,费时又费力,1995年,在省里支持下,黄国善带回了全省第一台小型柑桔选果机,是从韩国进口的。这一台选果机,包括了清洗、自动分级、上蜡等12个步骤,放在汪村乡皂角村试用后,生产效率提高了,柑桔销售价格也提高了每公斤3毛钱。选果机让桔农尝到了商品化处理的甜头,如今,衢州已拥有全自动选果机270多台,经处理后上市的柑桔占总生产量的40%。这在全国也处于领先水平,为柑桔创名牌、产业化生产创造了条件。
2002年,黄国善退休了,本来可以享享清福,但他闲不住,还在柑桔所当技术顾问。这几年来,他协助制定品种发展规划、接受群众技术咨询,还经常去桔园、示范园区里走走看看,指点指点。每当老黄到了乡下,看见石梁那边万亩柑桔示范园,那壮观的桔海景象,他就很高兴,“我觉得很欣慰,这辈子还算做了点事情。”
人物档案
黄国善,1942年7月生。1965年7月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园艺系果蔬专业。曾任衢州市农业局经济特产站站长。先后获得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19项,其中国家星火三等奖一项,省丰收二等奖一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1992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5年被评为首批国家农技推广研究员。